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青衣观后感精华

发表时间:2024-01-21

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观后感是对现实生活和教育价值的思考和总结,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养成记录感受的好习惯,根据您的要求,申请书范文网为您整理了“青衣观后感”,我们提供这些文件供你参考和使用祝你在学术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青衣观后感 篇1

筱燕秋为什么非要去演嫦娥,在二十年之后,为此不惜和自己的学生争,为保证演出,私自去做药流,忍受家人误解,与赞助人交换利益,几近疯狂。一个二十年后重新登台的机会为什么会对她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为了争取机会,她甚至向自己的学生下跪,苦苦哀求。这种做法真的让一个正常人不理解。这机会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讲,我认为这是她的一个未完成情结。二十年前,她在饰演嫦娥中,获得了新生与超越,并风靡一时,在演嫦娥的过程中与搭档扮演后羿的演员乔本张萌生爱情情愫。可是,她的一时鲁莽,将一杯热水倒到竞争对手脸上,使得她的巅峰演艺命运发生改变,急转直下,由此失去登台机会并被发配到戏校去看仓库。形成了一个未完成情结。

二十年来,无论是在她看仓库期间还是后来改在教师岗位任教期间,这个未完成情结始终跟随着她,困扰着她。使她生活着,却又体现出一种游离于生活的精神状态。生活着,却又不能完全地为丈夫、子女投入爱,就如当初怀孕时,想堕胎,认为孩子把她与理想中的生活剥离了;孩子生下后,在带与养育的过程中,她似乎被孩子拽到了人间,开始了有生气的、感情回归的日子,孩子似乎构建了她情感的一个出口。但是,一旦听到乔的消息,她还是会独自待会,出现短暂的游离,不自觉的迁移;她坚持着二十年艺不丢,仿佛也是受此情结影响,坚持着所谓的坚守。

原本生活也就这样,可以波澜不惊地过下去了,重新登台的机会意外地出现了。对于这机会,她就像一个落水的人,紧紧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表现的不顾一切,准确的说是疯狂。对家人的照顾是第一放弃的,这个家原本于她,就像是她寄居于世的躯壳,她并不能全心投入。而对于舞台上的嫦娥,她却表现的不怕排练苦累,全情投入,与投资人交换,放弃女人底线,向学生下跪,忍受流产病痛,坚持表演。观众认可、自我实现、昔日恋人欣赏,这些因素中,谁是最重的?

准确的说应该是未完成情结在起作用吧,她的初恋情结,二十年前被现实击碎,嘎然而止,二十年后,一旦有机会,她就要去实现它。(她的好友年轻时就告诉她,乔爱的不是她,而是她饰演的传神的嫦娥。只有在演戏中她能捕获他的心)这种夙愿,跟随了她二十年,她放不下,被困于心,使她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离状态。当然,最大的受害者是她自己,其次是家人孩子,无法得到她完整的爱。

当演出结束,这个情节也完成了,她和乔之间,那些经年的委屈幽怨,那些说不出来的情感,都因着此次演出系列活动得以释放化解,终于可以放下,宁静以至远。

整个剧情中,最感动我的,是她千难万难,终于可以登台时,去她的老师柳如云处,汇报喜讯,仿佛那是她的娘家她的根,临走时她对老师有一拜,这一拜,重千斤,她年轻时不懂,她的学生春来在自己二十岁怒放的年龄里不懂,可筱燕秋经历了二十年生活的打磨后懂了。

对筱燕秋,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她,还应该去她的幼年看一看,这是精分理论告诉我们的。

青衣观后感 篇2

不知为何自己选读《青衣》这本书,故事里面的人怎会荒唐到如此执着?或许正是某种机缘巧合,每当想起青衣里的燕秋,就仿佛给单薄地自己披上了一件心衣。

很多年前,小说《青衣》改编的电视剧曾因徐帆、潘红、傅彪这些当红戏骨的加盟出演而风靡一时。倒不是因为这部电视剧,而是《演员的诞生》这部综艺,两季都选择了其中的片段来改编。一身青衣扮相,起范儿,唱腔,眼神之间是戏,比起其他片段很是让我印象深刻。

有些书写会让人在文字里游走,有些书写会让人在故事里沉沦,而毕飞宇让你两者兼得。《青衣》一书被普遍视为毕飞宇创作道路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作品,其故事简单,却蕴意深刻、触人心弦。主人公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京剧演员筱燕秋,二十年前,十九岁的筱燕秋在《奔月》中饰演“嫦娥”角色而一举成名,她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以此幻想真正的嫦娥就是自己。由于人性的纷杂,名利心的膨胀,燕秋想独霸“嫦娥”一角。后因老师李雪芬扮演这一角色,她竟气愤到用开水浇向李雪芬的脸上,从此筱燕秋再没登台,被调到戏校任教。

二十年来,无论周围环境和个人境遇如何变迁,筱燕秋都始终心怀重返舞台的梦想,把“嫦娥”视为自己的全部与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后来,烟厂老板怀旧,出资重拍《奔月》,燕秋为了达到目的,折磨自己发疯般的减肥,以至于在排练中出现“刺花儿”,不惜委身投资老板,甚至为了挽留徒弟春来又违心的允诺让春来当A档,自己当B档;而后她又像嫉妒师傅一样,将嫉妒之心转移到年轻漂亮的徒弟身上,到了临演的时候,她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反而连演四场不肯罢休,还想抢演第五场,最终没能如愿。在观众对春来的一片叫好声中,筱燕秋在门口边舞边唱,几近陷入疯狂,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剧场外飘着雪,她身着那件单薄的青衣,在漫天大雪中起舞,一舞倾城,只惜无人有此荣幸。她不顾因流产所留下的鲜血重重地砸在雪地上,也不顾扬起的衣袖上沉重的坠饰击在身上的疼痛,只是尽情地舞着。灯下,那位青衣显得格外凄美,原本素色的衣裙上多了一点朱红。筱艳秋不再是筱艳秋了,此时的她已成了她扮演多年的青衣,不是戏中的那位女子,而是真正的青衣。

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可作为一个女人又能如何摆脱这心上的枷锁?那股苍凉,那番寂寞总会把我从彩色的想象拉回现实,纵有千言万语却欲说还休,独自沉默——被那一句“黄连投进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感动着。

网上有人评价说:筱燕秋的悲剧就在于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崇高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人性、贪婪、虚荣和妒忌等弱点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但在我看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乎”又怎敢妄加判断她是悲是苦?《海子诗集》里有这样一句话:“要有最朴素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追求理想的人是幸福的,看客又岂能了解局中人的苦与乐。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复杂的处境,内心时常充满矛盾与焦虑,可正因为苦苦寻而不得的梦想,才变得熠熠生辉、意义非凡。燕秋是一个为梦甘死的烈女,一个为艺术抛弃生死的单纯地女人;却不知在世俗中,偏执、任性、纠缠便是引入她一步步走进陷阱的源头,往往伤害了别人也深深地害了自己。

《青衣》第四章节有这样一段:“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青衣还是女人的试金石,是女人,即使你站在戏台上,在唱,在运眼,在运手,所谓的'表演'、'做戏'也不过是日常生活里的基本动态,让你觉得生活就是如此这般的;不是女人,哪怕你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床头上,你都是一个拙劣的戏子,你都在'演',演也演不像,越演越不像人。”

其实,表演就和生活一样,它应该贴切现实而不是一味追求艺术的完美,我们说到底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应该回归到自己的本心,而不是时刻沉浸在物质的名与利,知道自己想要的、遵从自己的内心,便是满足。

筱燕秋默默地化好了妆,身穿薄薄的戏装走出了戏场,她站在路灯下面对自己说:“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我心中的观众。”

我仿佛从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与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这正是《青衣》所表达给读者的意义。(张雨思)

青衣观后感 篇3

大雪中,一位女子拖着病痛的身躯,身着青衣带着难以参透的笑容,舞着……

她是筱艳秋,一个令人敬佩,却又令人发指的女子。二十年前,她有着天真女孩的心境,随着师父苦练、毫不怠慢;二十年后,这个女人取代了她的师傅,穿着青衣,孤傲地、悲伤地笑着,舞出那绝代的青衣……

“一旦着青衣,回首难忆去”这说的便是筱艳秋吧。是的,二十年前的她,第一次穿上青衣,在人们面前舞处无人能比的青衣时,便注定她再也无法脱下娇躯上这件华美的舞衣,也注定她再也回不到从前天真的时光与心境了。她将刚烧好的开水泼到教导她多年的师傅脸上,就是因为那一泼使她取代了师傅的地位。从此,新一代青衣——筱艳秋诞生了。

二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它改变了很多事,也改变了筱艳秋。脂粉掩饰了她因岁月而显得苍老的容貌。可是,骨子里的不甘,使她想找回年轻的感觉。而面对徒弟春来,她心有妒火,妒恨春来为什么比自己年轻,妒恨上天为什么使自己这么快就老去!于是,她占有了春来,想把这具年轻的身躯牢牢地锁住,想让年轻多在心中停留一会儿。

我原以为她是目中无人、霸道的,但春来提出他要改行是,筱艳秋却把自己占有多年的A挡让了出来,并对春来说:“出一个青衣多不容易啊!老天是要报应的!”我错了,原来我误解了她这么久。她之所以取代师傅,占着A挡不放,是为了使她所爱的青衣更完美。

可是,最后一场公演,筱艳秋错过了,剧场外飘着雪,她身着那件单薄的青衣,在漫天大雪中起舞,一舞倾城,只惜无人有此荣幸。她不顾因流产所留下的鲜血重重地砸在雪地上,也不顾扬起的衣袖上沉重的坠饰击在身上的疼痛,只是尽情地舞着。灯下,那位青衣显得格外凄美,原本素色的衣裙上多了一点朱红。筱艳秋不再是筱艳秋了,此刻的她已成了她扮演多年的青衣,不是戏中的那位女子,而是真正的青衣。

那位女子,静静地换上青衣,从书中走出,走进我的心里。

青衣观后感 篇4

《樱桃青衣》是青年作家张怡微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九个中短篇故事。全书的第一个故事名为《蕉鹿记》,又以与短篇集同名的第九个故事《樱桃青衣》收尾。一首一尾两篇都取题于中国古代与梦相关的传奇故事。而这两篇所串联起的中间的七个故事,则也无一不应和着“始迷终悟,梦而觉也”的经典母题。读罢九个故事,像是从九个梦境中恍然惊醒,怅然若失又回味无穷。

本书为张怡微“家族试验”写作计划的收官之作。作者的“家族试验”系列即描写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缘际会地以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后所发生的故事。例如,《蕉鹿记》中的人物通过父母再婚的方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家人;《樱桃青衣》中的“我”在母亲再婚后成为了继父家格格不入的一分子;《过房》中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老夏心心念念的却还是旧情人所生的、与自己混不相干的过房女儿樱桃。

血缘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血缘是串联、构建起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重要甚至唯一纽带,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来都不能被轻视的一环。但是作者却敢于向这一传统发起挑战,当血缘社会逐渐向地缘社会所转变,血缘家庭也随着现代的进程而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身份和关系变得流动,组成一个家庭也不再需要骨肉相连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家族”的观念得到了一次颠覆。而在这种非传统血缘家族中,人的思想与感情也会随之变得微妙——而这正是作者刻画描写的着眼点。

也许因为写作与作者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九篇故事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点:父亲角色的缺席。《蕉鹿记》、《度桥》、《樱桃青衣》的故事都发生在叙述者的父亲去世以后,《双双燕》、《你心里有花开》、《爱情的完成》中的'父亲们也或因离婚、或因坐牢而提前退出了舞台,《过房》一文虽着力描绘了老夏与樱桃之间的父女深情,但这份深情却也是建立在“过房”这一关系基础之上的。

与父亲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浓墨重彩描绘的母亲。《蕉鹿记》、《度桥》、《过房》、《你心里有花开》、《爱情的完成》和《樱桃青衣》六篇文章中,母亲这一角色或担任主角,或是串联整个故事所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笔下的母亲往往是相似的——面对重大的离别或死亡,她们都会展现出格格不入的淡然和坚强。我认为,母亲形象的刻画是作者的精彩之处,却也是不足之处。在阅读新的一个故事时,我总是期待着能遇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母亲的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蕉鹿记》、《度桥》和《樱桃青衣》中,都出现了“未死的妻子”这一形象。《蕉鹿记》中,与母亲相亲的蒋先生有个因车祸而脑死亡的妻子;《度桥》中,“我”有个罹患重病、藕断丝连的妻子七七;《樱桃青衣》里,“我”的前男友锐奇也有个弥留插管的太太。在《过房》中,性别索性颠倒一下,老夏的旧爱佑琪有一个腿脚不便从不下楼的丈夫。这一形象总是让我联想到《简·爱》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虽然生命垂危、感情不再,但是正是这奄奄一息的生命的存在,阻绝了人物建立起新的血缘纽带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些故事中,人物之间虽不乏相亲相爱的团圆气息,但却总是微妙,却总是张怡微笔下所要探寻与试验的家族关系。

在后记中,张怡微将写作比喻成了一种“经验的邀请”,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写作似是一种事关经验的邀请,总是能在拥有相同经验的人的心底引起经久不息的共鸣、激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能不能读进,全凭缘分,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也不必去懂。因而,在她的笔下,总能看到许多细小而又细碎的、来自生活深处的物什和情绪:《双双燕》中六块装的水晶肥皂,《故人》中一瓶随身携带的矿泉水,《樱桃青衣》中的暖暖包,这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物件却在张怡微的笔下被细腻地描绘、被赋予了重要的色彩,成为了一种感情的寄托。而这种感情,却又从来都不是戏剧式的山崩地裂,而是平淡生活中的刺。作者笔下的尽是生活,尽是小事,然而世情的悲哀却也正是在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悄然生长——《双双燕》中的水晶肥皂寓意着妻子的傲气与对丈夫的厌倦,《故人》中的矿泉水代表着叙述者清苦而起伏的过去,《樱桃青衣》中的暖暖包是叙述者与前男友锐奇之间漫长的告别的象征。全篇的叙述平淡如水,甚至连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都是淡色轻染,但是作者想要描述的也并不是波澜起伏的剧情,而只是那些散落于生活中、家族中、心底里的千回百折的细屑。虽也有执迷的梦中和彻悟的梦醒,但是这番快乐与哀愁却始终是淡淡,只是琐碎中的小欢喜和小悲哀。

纵观全书,其平静安然的叙述风格和灵动的文字与思想实在是赏心悦目,但是却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的写作还是难免带了些匠气,在阅读过程中能看出作者对写作技巧的刻意运用。而且,在九篇故事中,作者自身的色彩还是太过浓郁,背景设定往往类似,许多重要角色的形象都略有重叠。作者在描绘上海与台北双城生活以及两城人民性格特点的时候,似有过犹不及的放大与夸张。但是,瑕不掩瑜,这本短篇集仍然带给了我美的乐趣与享受。虽然这本短篇集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的收官之作,但是在之后,我也会继续关注她新的写作动向与作品。

青衣观后感 篇5

很慢的果子——读《樱桃青衣》有感作者丨夏银穗作者张怡微说《樱桃青衣》是她认认真真写了许久的、放在心上的集子。然而《樱桃青衣》卖得并不好,尽管张怡微是从青春文学起步的作者,于她而言,写出几本畅销书绝不是难事。”有一本书叫做《很慢的果子》,因为很慢在闽南语中是现卖的读音。

作者有天看到有个商贩在卖芒果,小黑板上写着很慢的芒果,觉得十分有趣,就用来作书名。在我看来,慢果和台风竹笋可能都是一种诗,但我知道,对他们来说,他们只是习惯了。”我想当她不再用自己的阅历言及人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如在后记里提到的那样,把”习以为常”当成诗的时候,或许就是她写出的集子显得不那么红火的原因。

《樱桃青衣》中的人物都是寡淡无奇的市井小民,他们的故事更多地出现于街头巷尾的闲聊;若是概括起来,也无非是生火煮饭、谈情说爱、生死离别,只需简短几句便可被交待得彻彻底底。于是在”人的一生不过如此”的感慨中,这本书也很容易地被当成生活琐碎的记录,被一眼晃过了。其实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人生都是在琐碎中被虚耗殆尽的,不过如此也不足成书,就像”很慢的果子”可能只是现卖的谐音而已。

但是她想写关于重组家庭的机会会议,市场上亲密朋友的逐渐离职以及中年婚姻的奇异梦想。就像其中的《蕉鹿记》。”我”的父亲病逝,”母亲”却能从容地接受亲友的安慰、说出客套的感谢话、甚至在丈夫的遗体火化前烫了时髦的头发,但那不能代表”母亲”不悲伤。

世情就是复杂的,享受短暂的快乐后仍旧要承担无尽的空欢喜。就像其中的《度桥》。一个35岁的男人怎么会如此沉迷于幻想?

因为”我”的父亲裹挟着关于”我”的人生种种更美好的可能性,消失在这个宇宙深处;因为”我”与只知道将身后事分成日日夜夜交待给自己的母亲实在没有什么话好说;也因为新婚之夜后妻子疯癫,”我”过上了形如单身的生活。于是”我”只能把本应该表现为”悲痛”“恼怒”“疯魔”的情绪化为木讷,只能呆滞、只能逃避。”我”把生活中的许多尴尬都转化成社交络的点赞、**社区的弹幕,和被稀释的表情包。

即使那些只是虚假的退却和虚假的伪装,但它确实产生了幸福,让人暂时不陷入痛苦,那真是一个短暂的梦。”普通人的生活看似平铺直叙,并无大事发生,但都不是那么整齐的。”市民生活常常是无话可说的,既不让人沉沦也不让人升华,但总归是蕴含痛楚的。

张怡微善于从那些无话可说中找出些许勾连,再细致地用温情讲出来。”她也知道,或许生活的变故,是人人叵测难料的定数。但人人遭遇它时,所思所想、所处的那个频道,有着无穷可书写的空间,有着百转的诗意。

”张怡微知道或许”很慢的果子”是谐音,但在其中,仍有可能藏着难言的意蕴。在小人物也有可书可写的集子里看人,便也能看见自己。那又有谁去管《樱桃青衣》是否卖得红火呢。

青衣观后感 篇6

大幕还是落下了,筱燕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身穿薄薄的戏装走出了剧场,她舞着长长的水袖唱了起来,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流水转高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酣畅。十字街头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筱燕秋一个演员。每次回顾《青衣》眼前最先浮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那股苍凉,那番孤寂,总会把我从迷幻的想象拉回到逼仄的现实。

筱燕秋在儿时便有了“黄连投进苦胆胎,命里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的认定,天赋异禀加上执着追求使她最终异化为非人,最终她不再是筱燕秋,而是嫦娥,以青衣的形象,为之疯狂。青衣是一场苦情戏,是筱燕秋一个人的戏,戏里戏外落差太大,容易缔造悲剧。筱燕秋说:“我就是嫦娥。”的确,嫦娥对筱燕秋而言是宿命,然而人一心想成仙,这大大超出了人的能力极限,结果也自然超出了人的承受极限。即使是神话中的嫦娥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座凄冷的广寒宫,但筱燕秋要面对的是比广寒宫更为巨大的封闭空间,这是一场囚禁,所以孤寂便成了她的唯一,旷古持久,是她的整个人生基调。

“人总是吃错了药,吃错了药的一生经不起回头一看,低头一看。吃错药是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毕飞宇如是说。筱燕秋是这样,嫦娥是这样,人亦是如此,似乎必须忍受这其中的巨大无奈。可是筱燕秋不信命,她又怎能信命?她是青衣,青衣是接近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只有在戏里,她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得到满足,因为那儿才有她的魂魄,那儿才是她的归宿。

我一直认为追求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海子在《枫》中说道:“要有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或许在常人看来,筱燕秋的一生是悲惨的,但我们局外人又怎能了解局中人的苦与乐呢?人的一生是苦乐交织的,失望在前,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筱燕秋甘愿用一生去舞一场寂寞青衣,追逐本身是不会衰灭的!

至此,我仿佛又看到了雪夜中的筱燕秋,她对自己说“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我心中的观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