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2024弟子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4

你有领略到读后感的真谛吗?读完《弟子规读后感》这本书名,我感到心潮澎湃。想要以情感的笔触,详尽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是否想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内涵呢?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篇1)

《弟子规》对我的帮忙很大很大,今后我必须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我的努力下,我必须会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小学生!

成功要不断积累——读"孟母断机"有感沈阳市南京十校二年一班郭万达指导教师姜崇艳

这天,我背了《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具体意思是:父母的教诲,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必须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理解。"孟母断机"是关于这四句话来源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读了一些很深奥的书。有一天,他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孟母看见了他,立刻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一样意让我补习英语,但是我还是坚持学了。因为我想:成功源于不断积累。只有学习的外语知识多,接触外语知识的面广,我才会比别人积累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有很多例子,在那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透过读这个典故,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成功=1+1……+1!

弟子规读后感(篇2)

我最近很认真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弟子规》 。

尤其体现孝顺父母的句子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的含 义是:在家中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答应,不能慢慢吞吞地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 去做的时候,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 恭恭敬敬地将父母的话听在心里。当我们犯错的时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地听父母 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使他们伤心生气。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带大,我们不能使他们生气,要孝顺他们,他们有事的时候,我 们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不要跟父母顶嘴,这样是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父母叫你干什么, 你就得干什么,不能不服从家长的命令,这也是不孝顺家长行为。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定要孝顺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篇3)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是如何孝亲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奋好学的故事。它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涌泉跃鲤、孟宗泣竹、孔融让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跃鲤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姜诗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姜诗的媳妇庞氏,对婆母更是孝顺。婆母非常爱喝江水,庞氏便不怕路途遥远,到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人们都说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出现了“涌泉跃鲤”。

孟宗泣竹讲的是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经常打骂他,邻居都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却说:“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来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到处找,可就是找不到笋。他急得哭,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听到一种声音,原来孟宗的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锅鲜美的竹笋汤,后娘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孟宗的后娘对他那么坏,而孟宗却还那么孝亲他后娘,真是个孝子!

弟子规读后感(篇4)

数控系马思明

《**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

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规》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

《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

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学者不是法官。**有时可以做官,进士也可以做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

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叫邓复斋的学校,讲授斋号。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因此,我们称李先生为清初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并不过分,他是名副其实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藏在全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是对是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考据,不用说太复杂了。应该由贾存仁先生修改。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

《**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

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我们怎能不怀着对这样一位圣人的一种感激之情,好好阅读他的作品呢?

《**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众所周知,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

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怎样让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孩子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作为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健康,但是我们忽视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归根结底,我们不重视的,我们屈服的,正是孩子们的规矩。

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现在我们的家庭结构已经改变了。目前,独生子女超过1亿人。一个孩子至少有六个宠物大人: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

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

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理解和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他们应该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甚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为社会服务。

如果我们不知所措或者没有有效的方法呢?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近年来,《**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为什么二三百年前的一本小册子对现代社会的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在读《**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

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从小懂得了规矩的作用,孩子才会怀抱感恩之心。人生短暂,一定要珍惜身边的人。一辈子把我们培养**不容易!

善待生命,孝敬长辈,是做人根本!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才知道这些人对你有多重要,因为无论你做错什么,父母都会原谅你,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弟子规读后感(篇5)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

我从中读到了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应实事求是。

下面介绍一个实事求是的典故。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认真地研究整理。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现在,人们运用这个成语,一般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有指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我们老师在说话、办事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在学习时,我们有不懂的就要不耻下问,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学生交往时,说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与别人打交道时,不浮夸,不说谎。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敬重你。

弟子规读后感(篇6)

读《弟子规》有感

我今天读了《弟子规》,它共有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要做好以上这些事情。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指示,了解他们的好恶,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听着总不耐烦,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我在教师方面做的很好。我可以向老师和长辈问好,并从内心尊重他们。但是我和我的同学相处的很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

但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还不够,有时东西摆放得比较凌乱,也不经常清理。另外,我经常反思自己在这方面还不够好,这是以后要纠正的。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

弟子规读后感(篇7)

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他虽然只有三字一句,但读起来却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弟子规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则孝》这一部分。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让我们在家中,父母叫唤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读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有一些羞愧之情,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叫我打扫一下房间,我装作没听见,心里却在想:“真是的!难道他们自己就不会做吗?偏偏要我亲自出马来扫!”然后嘴巴里使劲嘀咕埋怨爸爸妈妈!等他们来到我房间看着我然后重复说要我打扫房间时,我才及不情愿的站起身来,并且慌称要喝水了,于是便走到客厅,慢慢的喝水,喝完水后,又走向厕所,说要上厕所,于是我便在厕所里蹲了5、6分钟才走出来,刚一出门,便看见妈妈站在我前面紧皱眉头然后火冒三丈的说:“你怎么就这么懒啊?”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教导和训斥,讲完后妈妈便自己拿着扫把去打扫了!从这句弟子规中我得到了一颗孝心,这颗孝心让我知道要听父母的话,不要让父母伤心!要让父母开心、快乐!《入则孝》中我还很欣赏几句,有一句是:“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以前我总是淘气调皮,爸爸妈妈哄着我给我穿衣服我都不听话!现在我知道,我不仅不能调皮捣蛋了,还要有一颗孝心,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冬天也要让父母感到暖和!以前我总是喜欢自己一人出去玩,并且从来都不向爸爸妈妈讲,因为我认为这是我的秘密,不能告诉父母,看了这句弟子规我觉得自己是错误的,应该跟父母讲!有时我从外面玩完回家后我回家后,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一个念头,就是与父母玩躲猫猫,我会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声,等到爸爸妈妈急得不行了我在悄悄溜出来吓他们一跳!现在我知道这样做十分不好!

弟子规虽然只有三字一句,但是它给了我一颗真挚的孝心!

弟子规读后感(篇8)

《弟子规》这本书是儒家的行为规范,原文《训蒙文》,是清朝康熙时期秀才李毓秀所做,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虽简短一千零八十字,却意味深长,它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中华民族形成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优秀民族品德。

其话语之精炼,内涵之丰富,极富哲理,通俗易懂,是《弟子规》流传百世的不朽秘诀,至今仍对我们的优秀品格的养成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孝顺的民族。“首孝悌,次谨信”诠释了百善孝为先,兄弟和睦相处,做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这些和谐社会人该有的品质,同时强调首孝悌,应该把孝悌放在首位,的确,爱国先爱家,有家才有国,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都不爱,如何谈得上爱国,一个不孝顺的人,说什么报效祖国,纯扯淡······

修德是学习的根本,学习先学做人,将孝,悌,仁,义,礼,这些做好后,行有余力,就学习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报效祖国社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仁爱的民族。中华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提倡“仁爱”。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关系问题,要学会关心别人,有付出才有回报,还有就是亲近仁德之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善友,则向善,交恶友,则向恶,交上好的朋友甚至能改变我们的一生,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如交友不慎,或许会酿成大错。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师重道的民族。教师的地位很高。教师的认真教导和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指引方向,探索成功之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儒、道、墨、法家的百家争鸣,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精神力量强大,永不失败。

学习了《弟子规》后,我懂得了许多规矩,人生不比演戏,戏好演,人难做,做人有许多规矩,弟子规就是规范我们做人做事,在家和社会行事做人的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这些规定,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家庭才能和睦有爱。

《弟子规》在现在的社会仍有许多作用,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首先要有规有矩,再者要学会尊敬人,还要有道德,有教养,随着现在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猜疑,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人们总是寻求解决办法,却不曾亲自行动,其实,只要能做到弟子规的一部分,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