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地质灾害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3

盼望这份"地质灾害教案"能够为您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指导。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请点击进入了解更多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地质灾害教案【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第一环节:

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地质灾害教案【篇2】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学习,在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的结论。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0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教案【篇3】

——选题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经验

1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避难方法。

2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学会从自然现象中认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学会对热点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

(二) 能力技能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力。

(三) 情感态度

1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针对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整理,形成一个话题。

(二) 教学难点

根据所给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1展示**:雅安宣传册**。让学生体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2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三。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孕育了各种地质灾害。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所以我们面对地质灾害的反应时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抵抗地质灾害”

(二) 讨论研究提出问题

1、 针对这个主题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

小组合作:①请说出你最想学习的1-2个问题。

组长将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记录在**1中。

2教师进行检查,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在巡视中,老师主要关注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讨论氛围是否融洽,谈话的技巧的运用情况,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讨论结束后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选出该环节的最佳合作小组。

(三) 筛选、整理问题

1随机抽取一组问题进行师生互评

这是我随机抽取的一个小组汇总出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评一评他们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

学生举手发言:发现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研究价值;有些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我们的研究能力;还有些问题是重复、交叉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整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小组根据要求选择和整理问题

小组合作:请各个小组发动全组的力量,将本组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并且将整理后的问题汇总在的**二中。活动时间限制为6分钟。我们比那群人更快更好。

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动态发展,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激励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 组间互评相互补充

这次的合作中第…小组最快,我们就请他们来回报一下小组讨论的成果。注意在交流汇报时,你的表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其他小组评估并交换了他们的报告。 老师称赞了优秀的小组,并宣布了最佳的合作小组。

4、 其他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请其他小组在第…小组汇总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删除与之相重复的问题,将不同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采用各小组轮流汇报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当场入录到电脑中。

(四) 小组合作转换课题

1、老师范例指导

我们这次活动要研究的课题都要源自于这些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不能直接作为课题出现,那么课题和问题之间有着什么区别呢:

问题课题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课题在表述上都采用一般陈述的语句,语句更加简练准全。

我们发现题目的表达更科学、全面,这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细化,所以要学会把问题转化为话题。

3、 小组合作,转换课题

小组合作:请将我们刚才总结的问题转化为合理的话题,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我们小组的小白板上。活动时间限时6分钟。

老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记录学生活动的动向,指导学生收集过程性的材料,对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表象进行评价。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授予本次活动的最佳合作小组的称号。

4、 成果展示,筛选课题

请所有小组将你们的小白板悬挂起来,大家总结出的课题还真不少,但是我们们人力有限不能每个课题都进行研究,所以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删选。我们采用举手投票的方式的进行,选出大家最有兴趣的6个课题进行研究。

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了6个子课题。

(五) 对学生上面进行的小组合作进行总结评价,获得“最佳合作小组”次数最多的小组评为优秀合作小组,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中。

(六)重新分组确定子课题

1、 重新分组

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心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第一志愿课题、第二志愿课题、第三志愿课题,给大家1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们在思考的同时,把六个题目的号码牌放在每组的桌子上。

根据您的意愿,在课题组重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完成了这个新小组。

2、 民主协商明确分工

一个团体要想有好的表现,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导者。请选出你的小组组长投票。下面请新推选出的组长起立,大家来一起认识一下他们,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请组长联合本组的成员一起为你的小组命名,并对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任务分工。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填写小组活动日程的相应部分。

组织分工时,要注意个成员的优势,根据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分工。

(七)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完成活动计划表的时候,大家发现还有几项的内容我们还没有解决,我们将在下面的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大家也可以提前进行思考。

请在课后以日记的形式将您对本次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写进我们的活动档案袋中。

地质灾害教案【篇4】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造成的不可预测的灾害。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危险,也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灾后救援方法,对于公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教案,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地震

地震是地壳中地质岩石较大变动的结果,造成的震动称为地震。它是最具有威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一般会带来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了解地震的来源和特点,学习如何应对地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教案中,首先应教授地震的成因,如板块运动造成地震的原理。接着介绍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方法,如地震仪和地震波的分类。然后,重点关注地震灾害防范措施,如在建筑物设计和构造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加固结构、减震减灾等。最后,应指导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行动计划,如遵循"掩头蹲下、躲在桌子下"的原则,并讲授灾后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等。

二、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表以下熔岩、凝固岩及火山灰、火山石等物质经火山口和裂隙喷出的行为。火山喷发不仅可以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如火山灰引发的楔状积碳。因此,教育公众如何识别火山喷发迹象、了解喷发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如何在火山喷发后进行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非常必要。

火山喷发教案中,首先应讲授火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岩浆上升和喷发的原理。接着介绍火山期间可能出现的迹象,如地表的变形、地热异常、地震活动等。然后,重点关注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的其他灾害,如火山灰和火山泥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向公众普及逃生和防护的基本措施,如及时避难和佩戴防护具。最后,要加强人们的火山监测和预警意识,教育他们远离火山的危险区域。

三、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山坡上岩土松动或岩屑崩塌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山体滑坡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不仅威胁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阻碍交通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山体滑坡的成因和特点,学习如何识别滑坡迹象,以及如何进行滑坡预防和灾后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体滑坡教案中,首先应教授滑坡的形成过程,如降雨和地震对滑坡的影响。接着介绍滑坡迹象的识别,如山体表面的龟裂、地表下沉和斜坡脚处的土体积聚。然后,重点关注滑坡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开挖和排水措施,以及滑坡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最后,应指导人们在山体滑坡发生时的安全行为,如避免在高危区活动和避免沿陡坡行驶。

总之,地质灾害教案的编制和实施对于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和自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人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可以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并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加强地质灾害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地质灾害教案【篇5】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学生临灾应变能力。

重点:1.地震、火山的成因;2.泥石流、滑坡的形成。

1.陆地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2.针对这些特点,人类应当怎样利用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1)引导学生读图4.53,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如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