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信仰的观后感优选

发表时间:2024-03-06

编辑特别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信仰的观后感”,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从观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用观后感记录下自己当初的领悟是非常重要的,写观后感时要深入思考,才能表达真正的情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加优秀!

信仰的观后感【篇1】

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

——党员教育电视片《信仰》观后感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

在影片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信仰》中所讲述的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舍小家,为大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是党的骄傲,民众的楷模。

信仰是存在于人内心的一种信念,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

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敬岗爱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为名利,不图私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的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地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社会里,共产党员们仍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但是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是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没有变,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

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远。舍得某种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物质,舍得某种物质,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精神。

我们要守住心中的信仰,做个胸怀开阔的人,在博大的胸怀里学会宽容与包容万物,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才能积溪流而形成浩瀚之势。学习苏轼的著名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中这种蓬勃的气势令人感动,是因为这种超然物外的辽阔与旷达。平心而论,与人交往很难做到完美,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大气,学会宽容,学会豁达。

大气是一种睿智,一种隐忍,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心存善意,宽厚待人,不会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以心为灯,相望人心。

大气是一种气概,一种风度,这种人愿意听取旁人的观点,采纳正确的意见,能够谦卑的与人交往,不会和别人或自己拎成“一根筋”。

大气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是需要用德行去修养,用智慧去创造,大气的人才具有君子风度。

常言道:读大家之书,做大气之人。大气为人,君子风度,拥有的是美好心境;大气做人,收获的是真诚的情谊;大气谋事,拥有的是美好人生!

我深信,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只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不变信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论信仰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不安、焦虑、无助、畏惧成了人内心的重负,一切已知的、未知的、死去的、活着的、将要到来的,所有的困惑、不安、焦虑、寻问都需要有一个东西,以慰藉人的心灵,信仰能满足人的需求,是人本能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必然;也是人类进化、存在的选择。

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信仰能使人类有所寻求、有所寄托、有所守护、有所敬畏。这才是信仰本真的意义所在,

信仰的观后感【篇2】

比财富宝贵的是生命,比生命更有份量的是信仰。

人活着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而活,怎样活?这是一个开放的命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化的。

有的人希望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有的人希望报效国家、回赠社会;有的人说一辈子简单、幸福、平安即可。不管人们的选择如何,这都是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并最终内化为终生的信仰,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有信仰吗?在我的观念中信仰就是理想,依此说来我是有信仰的。小时候,我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所以我总是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坚定地选择并为之奋斗。现在我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但离“梦想”越近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快乐,我的生命依旧缺少了什么,灵魂常常麻木,空虚,甚至觉得自己像一具行尸走肉。朋友讪笑我的忧郁,说:你该喝点心灵鸡汤了,滋润一下枯竭的灵魂吧!

所幸,这一场“春雨”来得并不晚,在党校培训期间,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这不是一部影视剧,不是那么理想的人物设置和环境,而是超越了影视剧,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平凡的坚持,一种更加真实的信念,一种更加感人的力量。影片中,我看到了澎湃、刘胡兰、方志敏、郭德贤等在战争年代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先烈们,面对敌人的严刑峻法,威逼利诱,他们毫不畏惧,毅然选择用生命守护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最终他们成为民族的英雄为人民所铭记。

在和平年代,早已没有了当时的战火硝烟,可是这一首信仰之歌却愈加高亢,钱学森、焦裕禄、王进喜、吴仁宝、吴孟超、杨善洲、沈浩、郭明义等这些为了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并怀揣着一个简单而坚定地信念: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选择信仰很艰难,但坚守信仰更难。

面对艰苦的环境,也许咬牙坚持就过了;但作为一个人,面对父母的恩情,伴侣的爱情,子女的亲情,这些人世间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这些本该照顾好、保护好的家人,他们为了民族事业,为了社会进步,为了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幸福,只能将个人感情小心地珍藏于自己的心底。他们用平凡的坚持,走出了最有价值的奉献之路,谱写了最美的信仰之歌。观影过程中,我止不住的流泪,不仅是因为感动,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慨,对价值与信仰的重新思考。

选择信仰并不难,基于我心中最渴望、最炽热的理想信念,但坚持信仰却很难,变数太多,困难太多,顾虑太多,追求信仰的道路永远不会平坦,充满挫折。不过还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这些牺牲,更显民族之气节;有了这些磨难,更显生命之可贵;有了这些坚持,更显信仰之力量。

很多人批评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信仰。也许,由于时代的压力和生存的竞争,人们看重金钱,追求名利,增加财富,缺乏信仰。但又仿佛不是,一个再麻木的人,也会因为奉献事迹备受触动;一个再贫困的人,也会为了帮助同胞解囊相助;一个再功利的人,也会为了民族情义抵制外货;一个再弱小平凡的人,也会为了回赠社会奉献一生。

我们没有信仰,我们只是把它藏起来。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民族需要的时候,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当社会需要的时候,埋藏的信念依然会为我们破冰,照亮道路,指引我们前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存在。中国共产党扬起的伟大旗帜,坚持的伟大事业为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咱们的党在夹缝中生存,在风雨中前行,在前行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这与每一位党员对共产党伟大旗帜的捍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的事业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坚持信仰,承受很多磨难,也许很难,但没有信仰,人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想成为一个活着的身体,所以信仰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我愿意坚守党的伟大旗帜,继承党的伟大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怕平凡、不怕劳累、不怕艰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一生。

信仰的观后感【篇3】

电视教育片《信仰》不啻于一帖清醒剂,让我感动、震撼,更让我深思。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物资匮乏的困难年代,是什么使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而且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什么使得革命先烈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是什么使得海外游子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彭湃、陈树湘、张思德、黄继光、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邓稼先、张秉贵、孟泰、王进喜一个个,熟悉的英雄,一个个,回荡在我耳边。他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同时又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这都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它是先锋队战士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引领无数人奋勇向前的旗帜。

他们都坚信马列主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人们常说,人生应该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保持生活和工作的激情。这是从个人的行动来说的。从精神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

信仰根植于一个人的内心,是他行为的道德约束。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什么?毫无疑问,这应该是马列主义。

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基本认识问题。在我看来,信仰问题并不是一次解决生命的办法。它应该是动态的、深入的和无止境的。因为党员的信仰正确与否、坚定与否,是与党员对党的认识紧密联系的。

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党员如果不能或不善于对发展着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并以此来纯洁、净化、升华自己的信仰,就很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原地踏步、逐渐蜕化,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同时,信仰直接决定和支配着党员的思想和行为。

目的和动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目的和动机都是主观性的范畴,尽管我们可以从党员的种种外在表现中去分析、判断,但现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党员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提炼、改进,才能真正做到始终保持信仰的坚定。这个问题对于仍然积极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对于刚刚入党的新党员,对于已经入党多年的老党员,都是同等重要的。

正本清源,达到思想上真正入党,不断提醒、警示、深化,以达到与时俱进。

信仰的观后感【篇4】

信仰的魔力

冯金阳的上去越来越痛苦。董觉得头晕,呼吸困难。她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向导的话在她耳畔响起:“多累也不能坐下去,坐下去就起不来了!”

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病倒在了工地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说出的话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在“中国航天第一港”,中国宇航人成功的发**80多颗人造卫星、10艘“神州”飞船、2个天宫实验室,相继将10位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往太空……

阅读着《红旗飘飘伴我成长》这本书,一个个让我挥之不去的人物深深地扎进了脑海。从长征到建立新中国,再到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历程中,无数个像方志敏、王进喜、沈浩一样的有志气的中国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或是生命,是什么魔力吸引着他们?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您说他们这是为了啥?”我向身边的妈妈寻求答案。妈妈为难的看了我一眼,也翻开了我手中的读本。

“金阳,你快看。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吃粽子蘸红糖,却因为身心投入,把墨当成红糖,还说‘甜甜,真甜!’这个故事的题目不就是你寻找的答案吗?”

《信仰的味道》——我轻声的读着故事的名字,咂摸着它的含义。是的,小董、焦裕禄和航天人,他、她和他们,不是都怀着那份长久不变的信念奋勇前进吗?为了祖国越来越强大,他们宁愿牺牲自己,宁愿付出一切,不惜一切代价,这就是信仰的魔力。

我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追问自己。慢慢地我又拿起《红旗飘飘伴我成长》这本书,认真的阅读起来……

北京市密云市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冯金阳

信仰的观后感【篇5】

“信仰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这是《信仰-我们的故事》第二集壮志换新天里面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并且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当时,这种力量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动力,也正因为这无穷的力量驱使让落后的中国得以换新天。

纪录片中有几章讲述了信仰的力量,以及中国新时代得成功。分别是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信仰凝聚出创业精神;信仰铸就公仆本色;站在信仰的旗帜下,其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艰苦的炼钢人孟泰、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年轻士兵雷锋、劳动模范王进喜、科学家钱学森……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身份,他们都用坚定的信仰支撑者自己默默奉献,强大了我们的国家,他们就是“一滴水”灌溉着祖国每寸土地,他们就是“一团火”照亮了无数的黑夜。

过去,这些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一步步建设了我们的国家。今天,信仰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力量。人们不能没有信仰。有了信念,他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信心是灵魂的支柱,没有它就没有价值。

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信念。一个人也需要信念,才能拥有前进的力量。如果信仰有所偏差,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发生扭曲和变质,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地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一批又一批的腐败**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信仰的不够坚定,受到了**和感染发生了偏差而最终走上一条祸害社会和国家的不归路。我们的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共产党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在到了后来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的诞生,无一不是信仰的力量,也是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走过这90多年,直至今天。

未来,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续坚持属于我们的信仰并传递出去辐射周围,不需要每个人都要有多大作为,就算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好像是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尊老爱幼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壮志换新天,重温信仰之路,我们将秉承先辈之精神,延续信念之荣光,用信仰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信仰的观后感【篇6】

腥风血雨虐我中华,在枪林弹雨中,在风餐露宿的日子中,我们的红军依然不惧生死浴血奋战,为什么呢?一切都是因为信仰啊!

2018年8月9日,学校组织了我们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信仰者》,影片主要讲述1935年为了配合红军长征,方志敏奉命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国民党追剿,不幸被俘,入狱后坚定理想信仰,不畏强权,每天坚持写作,壮烈牺牲前为后世留下了不朽著作的故事。该电影导演杨虎表示“方志敏为信仰生,也为信仰而战,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铭记的。”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让我对“信仰”这个词语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战争年代,因为有信仰,方志敏等革命同志为革命事业抛家舍业,舍生取义。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让信仰点亮人生,做好一个共产党员。下面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不忘党的使命-信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共产党员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

《信仰者》讲述了方志敏等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被俘以后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他们将这种信仰注入民族血脉而传承于世。那么我们作为党员,更应该继承先辈遗志,点亮信仰之灯。

二、勿忘革命精神--信仰是我们的引导人们追求小康生活的动力

最不能忘记在电影中有几个深刻体现了当年共产党人的信仰生活情节:

第一,红十与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准备北上出征,要留下所有女同志在赣东北根据地,方志敏用毛巾给刚洗完头的缪敏擦头发。缪敏提出想和方志敏一起走,方志敏回复“你要做个榜样,送我出征。”后转身出屋,无声劈着柴火。屋子里,缪敏取出藤箱里一块麻巾,上面绣着红色“敏”字。镜子里的人双泪暗垂——从此一别是天涯。方志敏为了革命抛家舍业的信仰,令我泪流满面。

第二,十九师师长寻淮州牺牲后仰面躺在被挖开的土坑里,国军王耀武问部下:“他一个师长怎么没穿棉服?”王耀武部下又问:“为何穷到这份上了,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们闹革命?”他们革命不为高官厚禄的信仰为人民树立了一面旗帜。

第三,王耀武逼问方志敏的下落与红十军下一步的部署无果后,问胡天桃:“你堂堂师长身上为何要挂一个破洋瓷碗?”胡天桃笑:“破么?我母亲讨饭用的——为了天下的母亲不用再讨饭,我什么都不会告诉你们!为了天下母亲不再要饭,我才和你们干!” 胡天桃等共产党人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信仰,让我们共产人永远不能忘记: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上。

第四,方志敏在狱中回忆录中写到,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方志敏为革命事业奋斗却甘于清贫的信仰,让我们当今一些腐败的官员汗颜。

这些电影情节让我感受到了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将信仰融入生活,展现出了极为可贵的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三、牢记共产党人使命,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我们的未来

这部《信仰者》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今天不能忘记过去,我们生活在当下不能忘记历史,有信仰的民族才是有动力的,人民有了信仰,民族才有希望!

导演杨虎曾提及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我想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回顾83年前的历史片段,深入当时人的内心深处。”杨虎表示,他希望在青年人中搭起一座桥梁,让青年人可以走近83年前的历史岁月,了解当时的历史年代,明白当下美好生活都是当时与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流血牺牲换来的。

整部《信仰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忘“信仰”初心,牢记“信仰”使命。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享受和娱乐占据了大部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当年方志敏等人为什么能够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方志敏在被俘后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短短的一句话仿佛点睛之笔,勾画出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精神,烽火永存。烈士英魂,永垂不朽。信仰之力,后代敬仰。我相信,信仰,在这里成就人生的新思考,成为了人生的新方向。作为共产员,我相信信仰能够亮点我教书育人的的人生,指引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前进前进!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