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历史教案集合10篇

发表时间:2024-03-17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历史教案”,我认为以下实践是相当有价值的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对您有所益处。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历史教案 篇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_。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历史教案 篇2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白话文§ 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政权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历史教案 篇3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最大,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最好的例证。(出示课件)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历史教案 篇4

神圣抗战的开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的重点课文,是前面学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发展的结果。从这节课开始至第12课,学生将学习中国抗日战争史。因此,本课在整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材结构:

----------------------------------------------------------------------------------------------------------------------------------------------------------------

--------------------------------------------------------------------------------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正面战场的抗战 日军的侵华罪行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对抗战的危害;南京大屠杀(时间、经过、被杀人数)。

2、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以下几点: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共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

(3)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来-的妄想,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使中国丢失了华北、 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4)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分析国民政府要抗战初期的功过,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看问题的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小结及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时教学内容

历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历史教案 篇6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在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小结:

作业:课后作业

历史教案 篇7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1、知识与潜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资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其实,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很快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在我们这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所以,当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资料。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状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个性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构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齐,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本课的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历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内阁和六部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习: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教案 篇9

一、贯通教材,定位目标

1840年——19,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高中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放《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持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历史教案 篇10


《探寻新航路》历史教案

【本课课标】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教材分析】

新航路开辟作为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不仅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推动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而且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它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为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奠定了经济物质基础,在整个人类世界历史具有长河发展中地位无可替代。因此,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学还是高中历史教学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考点。作为部编新教材(第15课)内容,本节课在历史发展和历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承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启下(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重要作用,其历史地位和中考地位相当重要。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部编新教材单独将其列为一课。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但由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探寻新航路的原因,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观察地图,说出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路线,并归纳四位航海家航行的基本情况,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世界面貌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用日本动漫《海贼王》的海报作为导入。(展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图片)随即出示课题——第15课《探索新航路》。紧接着,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的学习任务,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掌握。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精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设问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课堂设置的情境中。

设问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课文内容,并结合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这时期人们一定要出去看看呢?(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生阅读完教材文本内容后,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欧洲人渴望开拓更为广阔的贸易市场。

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黄金打造的门窗,到处都是黄金...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还规定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附:14世纪前后亚欧商路示意图)

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认真阅读材料,并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所得的答案记录在草稿本上。接下来的分组讨论,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学生归纳的原因简洁全面:材料一得出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二得出:《马可波罗游记》的刺激;材料三得出:直接原因是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之间传统商业要道(丝绸之路),东方商品在欧洲成本猛涨。

(过渡)设问2:

我们总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如果条件达不到,我们哪儿也去不了。试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航海家,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满足你远航去世界看看的梦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1页课文内容,思考探寻新航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思考过后,踊跃举手发言,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答案:1、造船水平的提高(多桅帆船的出现);2、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罗盘的应用);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4、西、葡王室支持(人、财、物的保障);5、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实现自我价值的探险精神)……

(过渡)设问3:

既然远航的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这段伟大的探索世界之旅吧。为了同学们更清楚直观、深入的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路线、成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72-73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新航路开辟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远航时间

主要人物

航行方向

航行路线

支持王室

学生3分钟自我总结,归纳答案。然后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完成答案。随后,随即附带出了一道连线题及时巩固,有讲有练,学生抢答,效果很好。

趁热打铁,为了使同学们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提高历史人文素养,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学任务。我又继续抛出了一个问题

设问4:

我们都知道,大海的脾气是复杂多变的。大家想想,在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上,这些伟大的探索者、弄潮儿们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在时间跨度如此之久情况下,在危机四伏的海洋环境下,是什么让这些伟大的航海家成就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展示材料)

材料一:“我们船员大家都生着重病,牙床肿得厉害,又在身体上出现大脓疮,这些脓疮使壮健男人即使没有什么别的疾病,也变为虚弱,以至死亡……如果这种状况再继续2周,我们不是全部死亡,便是再退回到印度去。须知我们已经到这样的地步,不管什么纪律都已不复存在了。——达•伽马航海

材料二:“水手们患败血症而虚弱了,只有一点淡水可喝,少量劣质腐烂的饼干可吃。他们渴望能抓着些老鼠,啃牛皮和吞食锯末以暂时平息饥饿的阵阵剧痛。” 这只船队回到西班牙时,5条船只剩下1条,265名水手只有18人生还.就连麦哲伦本人也未能生还。——麦哲伦日记

设问5:

阅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这些伟大的航海家们身上体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学生踊跃发言,得出答案:只有艰辛付出,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具备的勇气、智慧、毅力、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团队协作、责任感、过人胆识、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等精神。

设问6:

(过渡)有人说,西欧的中世纪末期是个被发现的历史年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节课我们又发现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人”的发现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那么“世界”的发现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出示材料,归纳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之后...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各城市的商业核心地位逐渐被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所取代。

材料二:16世纪,欧洲的掠夺来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利用这些财富,使用廉价的劳动力、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快速发展。

材料三:随着西方殖民时代到来,世界各地之间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美洲的农作物,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非洲……

材料四: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材料五:1493—1600年,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掠夺黄金27.6万公斤;1545—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鼠疫、霍乱疾病,使美洲墨西哥地区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急剧减少了90%。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出答案:

积极影响

1、 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2、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经济和物质基础。

3、欧洲与其他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4、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念开始逐步确立。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消极影响

欧洲国家开启了血腥暴力的殖民掠夺、扩张、侵略的道路给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最后,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梳理知识体系(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两条航线、四个人

物)并做了一下课堂小结: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从此开始了。当然,随着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扩张、侵略也随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由此引出下一节课的课题——早期的殖民掠夺)。

课堂练习

【教学思考】

1、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会教课的老师不一定会讲故事,其实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精心备好课,做好教学环节设计。力争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佳境,以达到最佳效果。

2、在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构建课堂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思路、做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保证一节课乃至一章节不同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过渡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这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做得滴水不漏,行云流水,使一节课看起来不突兀而浑然天成,这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个人独具匠心的用心思考和巧夺天工的精心设计。

3、语言在情境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语言能带动学生的情绪,感染人的灵魂。庄重而不失幽默的语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动课堂气氛,缓解紧张情绪。当然,语调的高低起伏、声音的跌宕变幻也能给课堂增色不少,带动学生情绪进入课堂,融入情景,提升教学效果。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理解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评价新航路的过程中,出示材料,让学生自己概括归纳材料的中心大意,最终总结得出答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从另一方面,学生也树立了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客观评价事件的历史唯物史观。

历史教学路漫漫,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在今后历史教学教研的路上,我仍需努力,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希望并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