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保守的人读后感(集合3篇)

发表时间:2024-03-18

对于那些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来说,首先要写入党申请书,这件事情是入党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优秀的有志青年,团结并加入到共产党,是很多人从内心深处向往的事情。你正考虑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吗?你也许需要"保守的人读后感(集合3篇)"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守的人读后感【篇1】

《保守的人》是一本以关注保守主义思想为主题的畅销书,透过描述一个保守派的成长故事,探讨了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保守主义的理解,也思考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处世方式。

首先,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故事开始于一个小镇,主人公从小就接受了家庭和当地社群的保守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学到大学,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在一次次的挫折和磨砺中,逐渐领悟到保守主义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身份认同和智慧的成长让我思考到,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所塑造的,但是我们也需要自己去审视和思考这些价值观是否真正合乎自己内心的需求。

其次,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保守主义的观点和立场。通过描述主人公与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互动,揭示了保守派人士强调传统、信仰、家庭、个人自由和小政府的核心价值。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保守主义并不是一味固守不变,而是强调传承和变通的平衡,注重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信仰,但也要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变化,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启发了我对个人观点和处世方式的思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挑战时,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但也需要开放思考和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保持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包容。

总之,阅读《保守的人》让我对保守主义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自己的立场和处事方式的反思。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深入探讨了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引导我们思考个人观念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保守主义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开放、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保守主义以外的观点。我相信这些思考和体悟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保守的人读后感【篇2】

《保守的人》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描写,展现了保守主义思想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保守主义的优缺点,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杰克的生活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保守主义思想的价值以及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杰克是一个生活在小城镇的普通人,他尊重传统、讲究稳定和可靠,对新事物持有怀疑和抵触的态度。书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杰克因保守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对他的日常生活和决策的影响。他喜欢在家乡的小酒馆与朋友们聚会,坚守着传统的友谊与价值观。他享受着从容和稳定的生活,不喜欢改变和冒险。


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保守主义的一大优点是它强调稳定和可靠,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全感。人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保守主义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稳定情绪,做出明智的选择。比如,杰克对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持有保守态度,他不轻易放弃现有的稳定工作去冒险尝试新的事物。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些人对于工作和生活也更倾向于保守,他们注重稳定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往往能够获得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


然而,保守主义也存在缺点。在书中,作者通过展现杰克因保守思想而错过了一些机会的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保守主义的局限性。杰克因固守过去的思维模式和对新事物的抵触,错失了一次接触新技术的机会,导致他在工作上陷入了困境。这让我深思:保守主义是否会让人们陷入舒适区,不愿改变和适应新的环境?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拥抱新事物,才能保持竞争力和前进的步伐?


从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保守主义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作者通过描写小城镇的生活,展示了保守主义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小镇上的人们对于改变持有怀疑态度,他们乐于保持原有的风貌和传统价值观。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塑造了小镇的独特氛围,人们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然而,同时这种保守主义也可能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小镇上的人们对于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抵触,限制了他们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使得小镇整体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相对滞后。


通过阅读《保守的人》,我对保守主义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保守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稳定,但也应该警惕保守主义可能带来的局限和固步自封。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时刻准备接受、适应和创造新的事物。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保守的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保守主义思想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我更加明白了保守主义的优点和缺点,也意识到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变革。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我相信它也会给其他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保守的人读后感【篇3】

作为一个保守的人,我一直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一直努力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信仰,通过读书、交友、思考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学识和深度,更好地理解和坚守自己的信仰。

在我看来,保守并不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对稳定和秩序的尊重和追求。在当今飞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对于传统的观念和价值标准变得越来越不屑一顾,他们追求的是时尚、新颖和潮流。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不盲目跟从潮流,而是要去审视和思考这些变化的本质和影响。

保守的人也并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反面,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有效的贡献。例如,在教育领域,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优秀的经验和经典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开放心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不断创新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保守的思维方式也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引。保守的人更容易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尤其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大局观和长远利益。同时,保守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更注重家庭和社区的情感联系和价值共识,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总之,作为一个保守的人,我坚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传统价值观,同时又不失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开放心态。这是一个既保守又开明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swy7.com小编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


经过多次筛选,栏目小编为您整理出了这份最适合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您深切感受到我真挚的心意。读书的方法是循序渐进,通过反复阅读与深思,每当我们读完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们都会对其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读懂文章所传递的情感与感悟,是写读后感的基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看傅雷家书,感觉收成不少。我总想假如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愈加丰富和愈加充实的经历。我目前好像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的,虽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的内心空虚。只须大家朝着目的努力就会有所收成,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或许资金物质方面不可以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学术和艺术必然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能否带来将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它起码可以带给大家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假如天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觉得有用的地方上去,必然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男女朋友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交流才是最被人羡慕的。我感觉念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被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大家心灵的熏陶。大家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乐趣,我目前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感觉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愈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领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所有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可以深刻理解和领会。假如心情郁闷了可以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青时的心情真的是非常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感觉生活在世可以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很被人开心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可以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遭到了不少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用途:一,讨论艺术;二,激起年轻人人的感想;三,练习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去生活琐事以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生活,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些高尚情操,让儿子知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中也有许多名句、哲理句、值得我们思考的句子。如: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

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爱,与儿子离别时的不舍与心痛,在内心与外在都充分表现出来了。“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知识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今没有改变的原则。”这体现了傅雷的爱情观,以身作则对傅聪的教育,希望傅聪能以学问、能以真理为重。这也是对现代青年的教育——爱情不是第一位的,有很多事情比爱情更重要。

还有许多有哲理的句子,如“人生的苦难,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变奏曲而已。”“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问心无愧;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轻负担,上台也不至于紧张。”

《傅雷家书》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去思考人生。它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是一本表达父爱、传递父子感情的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180多封家书,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 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教育的文字篇。傅雷老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

傅雷还很重视因材施教,他对儿子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对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傅雷家书》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此外,傅雷在家书中一直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念--坚强。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不怕挫折;二是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打开《傅雷家书》,我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代表的是智慧还是亲情?

打开《傅雷家书》我仿佛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傅雷在其中与儿子傅聪大谈音乐:劝他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夸赞他的节奏很稳,与他讨论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式的古典与西的古典,催着傅聪给自己寄来唱片。当然,傅雷作为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也与聪谈到他对李白杜甫诗作的看法,注重对他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他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引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分析透彻。

打开《傅雷家书》,我仿佛打开了亲情的大门。傅聪在离家第二天,付雷就想给他写信,作为父亲,他将自己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当傅聪告诉他想要回家待一段时间时,他却极力制止,作为父亲,他虽然对儿子去外国留学有无尽的痛苦,日日夜夜思念着他,但他又希望儿子能在国外拼搏进取,不耽误儿子宝贵的学习时间;作为父亲,他引导聪养成良好的礼仪;作为父亲,他鼓励聪多用书信与他交流,愿意给他做一面镜子,一面忠实的镜子;作为父亲,他告诫儿子:“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让他制定计划,完成计划,做事不拖拉;在儿子与子弥拉生子时,她又提醒他们勤俭节约,和睦相处……

董卿说:“家是一个温暖的词,她让灵魂有了归宿。”那这本书是否是一对父子智慧灵魂的归宿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看《傅雷家书》,收获很多,广大家庭里,很少有他们这样的经历。如果人的一生都可以像傅聪一样,可以去追求自己所爱,可以不用担心其他的杂事,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那是有多幸运。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 954年到 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关心,是如此地深厚,是许多父母所不能及。即使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正在准备一场极为重要的音乐演出,而他却好像在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一样,殷切的关注着他的每一个举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要在去的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去应对,傅雷在这儿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他高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关爱。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在给儿子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中华民族是文明世界中真正乐观的民族。

除此以外,他还用着自己的经历,教导着儿子,在婚姻问题上指导儿子,如何和弥拉如何相处,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对待矛盾,如何对待文艺。虽然儿子已经成家,他还是事事提醒,事事操心。是父亲,是朋友,是指路人,是支持者!

傅雷在收到家书的时候,一方面为儿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真心的为儿子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诫儿子,不要被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直强调的,便是这颗赤子之心!

或许我没有能做到如此的细致,知识丰富,有艺术情操的父母,但我的父母,也是一样的关心,爱护我,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不同于艺术的方式。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相信,他们都是尽自己所能,倾其所有,只为儿女。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傅雷家书》中 “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傅雷先生对生活的认真和对孩子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

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件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比如去博物馆和森林的建议,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一般的修养,而不仅仅是练习和实践。

为此,在当年的笔记中,我写了一句话: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感天动地。傅雷对**的精辟诠释,对中国文化的清晰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对生活近乎苛刻的执着等等。

除非你阅读并感受到文字的温暖和深邃,否则你会真正意识到这本书将教会你很多东西。教你如何做父母,教你如何优雅地生活,教你如何对待艺术,教你阅读哪些中国古典书籍能更快地吸收其精华,教你接受礼遇。最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表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收获极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现在我可以找到人生的目标了,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我们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在书中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认为努力工作是否能带来回报,但它至少能充实我们的心灵。

我相信如果我每天把时间花在我认为有用的地方,我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相互鼓励和支持下,用最真挚的心交流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最好体现,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浓浓情意。正因为如此,感情才如此真挚朴实,没有任何虚伪。

《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记得初中课本的课外阅读里有这本书的节选,因为当时看那一小段的节选很有感触,所以印象比较深刻。虽然说从初中就知道这本书了,但是却一直没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今年暑假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186封书信,不是单纯地表达父母对身在远方的孩子的思念与关怀。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止重视子女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同样也重视对子女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

这本书除了傅雷不断地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傅聪尽量减少生活上还有学习上的阻碍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点就是,傅雷夫妇完全把傅聪当做知心朋友,跟他交流艺术,向他倾诉生活里的小烦恼和工作上的烦闷。我想别说在那个年代,现在也很少有父母会像傅雷夫妇一样吧。

像一九五四年五月五日的那封信,可能是所有信中最短的一封吧。信中傅雷就像对待朋友一样跟傅聪交流,不是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的烦心事也会跟孩子说。而在印象中,一般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永远是孩子,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懂也帮不上忙;又或者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作为父母,烦恼怎么说都要自己抗。这一点我真的是深有体会。常常看着父母皱眉在想什么事情,每次问了都是相同的答案:你好好学习就够了,作业完成了没有?然后就这样被岔开了话题。我想也许是这种想法,使得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变得不够深刻,单纯停留在父母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孩子不曾了解父母。不曾了解父母才会不够亲密。不够亲密,像“我爱你”这种可以轻易对其他人说出口的话对父母却说不出来。所以我个人很喜欢傅雷跟孩子的这种像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当然,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更主动一些去了解父母,至于怎么主动,日后慢慢实践。

另外,傅雷在信中常常跟傅聪聊艺术,像诗歌,绘画,音乐,喜剧各种各样的关于艺术的东西。其中说得最多的应该是音乐吧,对于没有学音乐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可能有时候会觉得看不懂,因为书中说到了很多钢琴曲的欣赏和评价。当然对于我这种钢琴菜鸟来说,有些也是看不懂……这些在日后值得好好去研究研究。当然,除了艺术上的东西,书中很多关于生活上思想道德上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原谅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的书,如果好好去读几遍,相信是受益匪浅的,毕竟这是老前辈一辈子的生活经验。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以上便是读了《傅雷家书》后有感而发的东西。书中有共鸣的东西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不多说,留在脑袋里好好体会。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集合十四篇)


入党的人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正式提出书面申请,它是入党整个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如果你有心立志于报效祖国,积极从行动和思想上向中国共产党靠近。优秀的入党申请书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火烧圆明园读后感(集合十四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

王子涵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火烧圆明园,里面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860年,英法联军打入了北京城,清帝咸丰帝匆忙逃出北京城,留下奕䜣在北京城和列强谈判,但却没有谈出一个让列强满意的结果,愤怒之下,抢劫了圆明园的珍宝,个个都满载而归,为了销毁罪证,临走前还纵了一把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这样被烧毁了。

我感觉心情非常沉重,象征着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圆明园就这样被一把火无情的烧毁了。不过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如果继续腐败下去,下次摧毁的就不止是圆明园了。

咸丰帝虽然努力抵抗英法联军,而至于吐血,但是由于清朝一直腐败,面对英法联军的大炮,第一次3000人只剩下七人七骑,第二次5000人全军覆没。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大,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保卫祖国,为祖国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2

电影《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1860年,清,咸丰十年。一场三天三夜的大火焚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又放火,使这座世界名园变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这座变为一片废墟的万园之园,在向我们呼唤:中国人,站起来吧!虽然圆明园被大火烧毁,但百年来,他却把奋斗的力量输入我们的躯体。纵然八国联军侵华,纵然英法联军毁掉圆明园,但暴力无法使我们屈服,只会使我们更加坚强。纵然洋枪大炮打死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但却打不死他们的灵魂,纵然圆明园被大火焚烧,但圆明园依然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用心灵去体会圆明园,你会发现,他在仰天长叹:当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时,在中国领地上横行霸道的额尔金得意忘形的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掠夺者将此举妄称功绩,但世人却因这句话而愤怒。当联军攻占北京,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死于枪弹之中时,皇帝却去了承德的避暑山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耻辱!

三天,三天,一座万园之园毁灭,一个个血肉之躯倒在血泊之中。在世界上生存了150余年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奋勇杀敌的壮士在战斗中全军覆没。此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争相涌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的毁灭和不平等条约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圆明园废墟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奋发学习,掌握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自评:在学“火烧圆明园”课文之前,老师让我们周末在家观看电影版的《火烧圆明园》。看后写了观后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3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宏伟宫殿,而它的沉沦和毁灭更是成为了中外人士津津乐道的故事。我有幸参观了现代栩栩如生的圆明园观,这使我对这段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我不禁感叹着圆明园的壮美和灭亡的悲壮,也对人性的荒诞与复杂有了更深的思考。


进入圆明园观,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平面图,它细致地描绘了圆明园内的建筑和景观。其中展示了圆明园的三个主要部分:前、中、后园。前园以凉亭水景以及享有盛名的“十大桥”闻名,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中园是圆明园最大的一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颇具风采的大昆明湖,以及大小相连的翠玉山和石船。后园是皇帝及其妃嫔们居住的地方,包括了各种精美的建筑和庭院,给人一种宫廷气息。


随后我来到了圆明园的复制景区,这里以精湛的模型展示着圆明园最辉煌的时期。我满怀敬畏地仔细端详每一个细节,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座宏伟的宫殿之中。殿宇和楼阁以瓦片拼砌出各种纹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湖泊和河流则用微型的蓝布和透明材料模拟,营造出真实的水景效果。无论是几何形状的假山,还是逼真的人物塑像,都令我感到惊叹和钦佩。


随后,我来到了火烧圆明园的展厅。展厅中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照片,让我们得以了解火灾对圆明园带来的巨大破坏。我看到了当时的建筑图片,不禁感叹这些精美的建筑无可复在。火灾后的园区变得一片废墟,只剩下几根断壁残垣。照片中的皇家园林也荒芜不堪,生机与繁华都一扫而空。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


从重建的圆明园建筑,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珍重和传承。在建筑风格上,圆明园保持了原貌,还原出了当年的辉煌。尽管这只是一个复制景区,但仍能感受到曾经的雍容华贵。而现代科技的应用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在展览中,通过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的模拟,即使无法亲身体验也能触摸历史。这使我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对于历史再现的力量。


通过参观圆明园观,我对于历史事件更加地感同身受。火烧圆明园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起的象征,也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荒诞。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座宫殿的毁灭,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一个缩影。我被圆明园的壮美震撼,同时又被其沉沦和珍重所触动。


在火烧圆明园观后的感想中,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和珍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圆明园的灭亡是一段辛酸的历史,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4

圆明园,于1860年10月6日,毁于一旦……

燃烧的,不仅是圆明园,还有我那颗炙热而爱国的心。在无数人民的记忆深处,嗜血成性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恣意践踏中华国土,妄易贪婪地大笑,不顾我们紧握的双拳与无可奈何的脸上,充满气愤的眼神。

就是恨,只怕恨不起敌军的大炮的轰鸣;讲平和,只怕和不起敌军那颗傲慢的心。一把把剑飞驰而去,最后惊恐并无力地掉落。因为迎接它们的,是敌人的大炮!是子弹的叫嚣!

火,大火,一片红色包围了圆明园,火海在圆明园中心诞生,含杂的是阂人的温度,与敌人的野心,中国人的无奈。

皇军呢?皇帝呢?妃子呢?大臣呢?

那些平时象征着威严与勇气的大人物,上天宠护的真龙天子,在这救命的时刻,到底去哪里了?

“避暑山庄”是吧?这样无耻自私的选择!

是的,所谓避一避风险,只是有选择性的把一场风“血”交加的战争托给百姓罢了。哦,这就是大君国的仁慈?可怜那些无辜的百姓,大火……

我不忍看下去,残忍的英法联军,他们心狠手辣不在干抢夺衣宝,而是把人捆住,练习射击,玩得乐不可支,正奸笑着。死尸一大堆的叠在一起,他们脸庞上,有惊愕,有不甘,有恐惧,有绝望······丰富各异的表情,在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迹。有多少人,选择自尽。

哦,我的祖国!让我们回忆吧,回忆起昔日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回忆那场惊天动地的火,回忆残柱……

热血沸腾,我不禁吼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爱国——自豪!观后感500字》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5

《火烧圆明园》(英语:the burning of yuan ming yuan)1983年上映的历史灾难片,讲述了清朝圆明园被西方列强英法联军焚烧破坏的真实事件,主演是梁家辉、刘晓庆、张铁林。下面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

这部电影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故事的主题。这种手法在观众眼中真实生动,吸引着我们,不仅要了解故宫,还要了解历史、帝国和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现在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天!通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有关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

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可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位独特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是独一无二的。牡丹园主人孙三带的会见,影响了清王朝的一部实践史。

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雍正登基扩建圆明园。圆明园的设计不仅蕴涵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审美情趣,而且处处镌刻着雍正自身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画现在无法实现,这样一个建筑家族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一个雷世家族。

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画中想象出最初的皇家建筑。雍正把圆明园建成了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的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

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

圆明园有一个小镇。宦官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繁荣昌盛的角色。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如丝绸、瓷器和古董。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这一幕搬上银幕,所有真实的东西都出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

西方建筑建于圆明园,十二生肖被用来代替西方的人类喷泉。圆明园的景色将通过电脑特技再现。一切都那么真实美丽!

罗马式的圆柱、巴洛克式的拱门、勒洛式的植物造型、五颜六色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园林可与任何欧洲园林相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

西方列强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侵略中国,清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基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

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战士们一个个被吓坏了,这是蒙古骑兵横扫欧洲的最后一首挽歌,也是清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英法联军带着地图上的红色箭头,一点一点地接近圆明园。进入旧颐和园的那一刻,它的奢华另人震惊,找不到花园。

当英法军队走进花园时,我们的心都被雪淋湿了。这是什么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我为大清帝国的腐朽无能,为民族的冷漠衰败,为野蛮人的野蛮无耻而感到悲哀,我们现在所剩下的,就是遍地破壁乱石上杂草丛生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近160年前的颐和园失火现场,也看到了法英劫匪肆无忌惮的罪行。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痛苦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

不是我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行为真的阻止不了中国人的愤怒,也阻止不了全世界的同意。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是不是被帝国毁灭了,不管它现在是怎样的!但可以说,它融合了我国几千年优秀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将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每一个目睹过它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很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印象深刻,他们从圆明园开始。总之,圆明园为我们古老的文明赢得了荣誉。这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

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

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

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

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

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

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举世闻名的皇家公园圆明园,两伙强盗在那里掠夺,最后它便消失了。他们掠夺了别国的财产,还在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布罪恶的合法。为什么他们敢如此横行霸道,是因为在中国辽阔的土地,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还是因为中国的朝政和领导人太过于腐败?

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先进**,但他们没有对文物的尊敬和应有的良心。1860年10月18日,历史把英法联军这个4个字永远钉在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罪,这个军队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几千多名士兵用火焚烧了人类历史最壮观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皇家园陵圆明园。无数的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世纪的辛勤,付出了青春与汗水,终于把乾隆皇帝梦寐以求的圆明园在北国的田野上建成了。

10月17日,无情的烧杀抢掠开始了,英法联军司令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圆明园的建筑物和珠宝文物自由地选择,于是开始了一场无硝烟的掠夺,野蛮得闻所未闻。强盗们你争我夺,生怕好的宝物自己得不到,他们是这样的肆无忌惮,竞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用别家的心血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转瞬间,华丽的圆明园烟消云散了。

欲盖弥彰、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了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至今,那团火还在我们的身体上燃烧着,终于,它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中国梦中人,他们知道要站起来反抗,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富国。

火,一个拥有黄河、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拥有亿万颗炽热的心和亿万双燃烧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皇家公园化为灰烬。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代帝王的不断增建、修缮。到了咸丰十一年,整整151年,不计其数的劳力、财富、技术和智慧的结晶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这不但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场偷窃,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

守园大臣与它同归于尽,而皇上却正与后宫嫔妃们在避暑山庄垂幸,在那饮酒作乐,品尝美食,那里有的是好山好水好幽静,但它终究会被后人遗忘,可是园明圆的废墟,将世世代代矗立在中国土地上,年复一年,它虽然没有声,但它一直在愤怒的仰天长啸,激愤地控诉着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恶。

皇家园陵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下化为灰烬,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富国、强国!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能假设的,在历史面前必须严肃的对待事实,因为历史是不能嬉戏的。培根说过:读史能使人明智。

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读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思史”,读史只是让我们了解历史,但是思史却能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影片《圆明园》,我看到一个惨淡的过去,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圆明园是清王朝皇权的象征,其中的霸气和高贵,无不透露着清王朝的特点。从圆明园的建造到被烧毁,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我们没办法了解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能了解的就是圆明园被烧毁的原因。雨果说:

“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他的名字叫圆明园。他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仁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恕不生活素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以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没错,圆明园是人类建筑史中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没有人能超越的,但是这个奇迹恰好发生在清王朝,也只有清王朝才能建造出这样的皇家园林,但并不是只有清王朝才会使该园林被烧毁,这是历史的一个契机。

法国传教士王致成说:“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

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他相类似的东西。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惟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

和他们相比较,。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是的,我们要承认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智慧是历史可以见证的,从长城的建造到圆明园的问世,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留给历史的瑰宝。

既然中国人这么聪明,但是为什么会遭受圆明园被烧毁的悲惨画面呢?

在我看来,清**制度的僵化,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圆明园被毁的主要根源。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的消亡,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浓浓的硝烟背后是千万万中国人民的血泪与亡魂。

这种痛人心肺的现实让中国人民曾几度抬不起头面对列强,但是,乌云终有散去的时候,乱世中会出英雄。受人**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独立自主才是黄炎子孙血统,在这个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反思自我,最终经过千挫万,终于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张力与魅力,而且也正在阔步继续向前,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时刻会反思历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稳重有力。我们的未来依然是充满魅力的。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6

在一节思品课上,我读到了这篇文章--《火烧圆明园》。它震撼了我的心灵。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有这样的圆明园而骄傲。瞧,那美丽的山水,有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那神奇花草,价值连成的国宝……而今日一切都不在了,那里只是一片废墟,唯一的只有那几根石柱坚强地站在那儿,告诉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曾经有一个如此重大的耻辱。而这样的耻辱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不断地重演着……

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四十年代里,我们中国几乎被世界上的大小帝国侵略的抬不起头来,每次都是我过战争失败,向帝国主义投降,在他们的逼迫下,签下了多少不平等条约,才使我国逃离苦海。

终于在一次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人民才解放了。

祖国的耻辱我们要牢记在心,现在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将来把祖国的未来蓝图画得更美好!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7

今天,我又一次打开历史课本,重温了《火烧圆明园》这一令人气愤与难忘的章节。

1860年10月18日是个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却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惨痛的日子。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外国列强付之一炬,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作了一片焦土、废墟。

但剩下的西洋楼、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却正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铁证之一,所以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他们虽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强盗的嘴脸和无耻的丑行,只能更加激起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他们无比的痛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常自诩为天国。它长期闭关自守,黑暗统治,腐败无能,使我们的文明停滞了几千年,削弱了我们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被外国强盗拿着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大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奋起驱逐土匪,英勇杀敌,清朝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与西方列强合作镇压农民起义。

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他们甚至与英、法、美、俄、日等国签订了数千项不平等条约。一次割让土地竟然多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一个赔款居然高达四亿多两**!割地赔款竟然成了他们与西方列强谈判的法宝。

就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清zf还以保全大局为由,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无疑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合上课本,我明白了,《火烧圆明园》使彻底我明白了:“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一、 作为21世纪的主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汗,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然而,爱国、报国不能只挂在嘴边,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否则,就永远只能营造那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如果我们大家都只发牢骚,那么,振兴中华就会成为泡影,所以,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中。一些经济强国还想称霸全球,它们已欲获取月亮之宝,又叫嚣着如何冲出太阳系,我们和它们比起来就又显得有些落后了。但我坚信,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短短几十年,我们完成了百年经济强国的历程。

虽然我们和他们有一些差距,但是,遨游太空的“天宫一号”就已经向世人昭示,只要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能稳步走向文明、富强、繁荣、昌盛!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8

今天,我又一次打开历史课本,重温了这一令人气愤与难忘的章节。独特的圆明园:奇花异草的圆明园,文物和国宝众多的圆明园,在他们的践踏下,只变成了几块彼此看不见的石头。

自1848年2月起,69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欧洲大陆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终于,**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1858年来,《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思想一直指导着全世界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人们团结一心,反抗压迫,消灭剥削。

1922年春天,尼克离开中西部来到东部,不小心住在富人盖茨比的隔壁。他发现盖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欢歌纵饮,而他本人却心事满腹,总隔水凝望对岸住所夜里闪耀的绿光。因为那里住着他初恋的爱人黛西。

盖茨比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站在大厦的草坪上。当他第一次认识到黛西家的绿灯时,他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离得太近了,他几乎无法捕捉到。他没想到,梦已经离他很远了,把他抛在身后,在城市后面无尽的混乱中

1860年10月18日是个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却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惨痛的日子。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外国列强付之一炬,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作了一片焦土、废墟。

但剩下的西洋楼、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却正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铁证之一,所以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他们虽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强盗的嘴脸和无耻的丑行,只能更加激起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他们无比的痛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常自诩为天国。它长期闭关自守,黑暗统治,腐败无能,使我们的文明停滞了几千年,削弱了我们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被外国强盗拿着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大门。太平天国、义和团揭竿而起,驱逐强盗,奋勇杀敌,而清**为了自己的利益,抛人民于不顾,却和西方列强勾结起来镇压农民起义。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9

刘城旭

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城市那么的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地,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的景物是根据古代诗情画意建造的,如彭瑶台,武陵色等。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一个塞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强盗一个叫法西斯法兰西,另一个是英格兰。”

假如圆明园没有毁灭,那么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让我惋惜,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0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它建于1709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湖泊、山峦数百处。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王朝祖祖代代150余年创建和经营旳旳一座皇家园林。与颐和园不相上下。

清王朝倾尽全国物资,集无数能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各种植物,集中西方特点,建成大型建筑145处,有无数旳奇珍异宝。在这些建筑中除具中国风格旳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旳建筑群,被世界人民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在1860年,发生了巨大旳变化。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旳东西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有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旳宫殿,参天旳大树,都化为了灰烬。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旳掠夺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旳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每个军人进入圆明园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为了拿金子,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旳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旳瓷器和珐琅器,你太大而不能运走,竟被打碎。法国作家雨果愤怒旳谴责英法联军旳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他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塞得满满旳,至于另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旳一段经历。在将来交付审判时,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圆明园旳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旳一段见证上,它旳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旳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旳残暴行径。它旳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旳损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一个国家若是弱小,就会受到欺凌。中国就经过了这样一件事。

是什么事呢?圆明三园的毁灭。

圆明三园又称之为圆明园。圆明园本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有如诗如画的乡村、有热闹的大街、有如仙境的西洋楼、也有经典的民族建筑……平静的湖面上衬托出一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讨厌的英法联军,在1860年10月06日闯入了我国园林瑰宝,他们有的看见了金子眼睛都发绿,直往口袋里塞、有的把宝石放在帽子里、有的把挂在墙上的名人字画统统拿走……圆明园内一片废墟……大火连烧三天……

作为这一代人的我,因英法联军的做法而愤怒,因政府的腐败、无能、软弱而伤心。政府为什么不懂得珍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忍让……为什么对人民不负责?我们与英法联军无冤无仇,你们为什么做得那么毒?在中国干了那么多的坏事,真是无耻下流……看完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2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到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呢?我们怎么能忘记这种羞辱。从前那举世无双的圆明园:

从前那含有着奇花异草的圆明园,有着无数文物国宝的圆明园,在他们的毁灭下仅仅成了几个连接不上的石块,在那个时候,熊熊的烈火仍旧烧了几天几夜,那一个个石快混乱的屹立在那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当时的屈辱。

在那烈火烧起的时候,大地在颤抖,人民在哭泣,举世无双的圆明园竟然成了一片废墟…

难道我们受过的耻辱还不多吗?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那“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公告牌...看到这里,你难道不感到偾概?

为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为了抹掉那一切一切的奇耻大辱,我们一定要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啊!祖国未来的一切蓝图等待着我们去描画,在新的世纪里,让所有人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最棒的!

在研究《燃烧的圆明园》的余味时,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毁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是世界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可是**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到圆明园被毁,我真的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圆明园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雕琢精巧,许多景点仿照各地名胜古迹而建。圆明园里有许多宝藏。然而,如此美丽的花园在短短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摧毁。在这三天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摧毁,变的丑陋起来:

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现在的颐和园已经不是以座辉煌灿烂的颐和园,而是以堆废墟。届时,英法联军纵火烧毁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打动人们的心。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贫穷就要受压迫,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使国家富强,历史的悲剧才会重演。”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高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平静。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读着读着自己似乎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但如此美丽的花园被英法联军摧毁。那些英法联军简直就是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毁,毁灭罪证证据,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

旧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有许多景点和精华。在世界历史上,它被称为万园花园。圆明园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文物是从先秦到清朝的。所有最珍贵的文物都放在里面供人们参观。

但现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在**?精致的亭子在**?

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与精华呀!

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有些物品还是木匠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造就了如此美丽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焚烧颐和园,无异于燃少劳动人民的辛。

圆明园是供人参观的,不是供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我看到今天的圆明园实如此的悲伤。都是英法联军造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宝藏圆明园现在已成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的一切,永远在我们中国人心中。虽然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们仍然没有侮辱我们的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作,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国也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也会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属于我们的大地!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六一节前夕,老师带领我们去看电影《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使我很受教育。

影片中:1860年6月,八国集团联军入侵北京,闯入圆明园,看到了这么多金银珠宝和珍贵的文物,就像饥饿的狼看到猎物,疯狂地抢劫一样。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走的,就用抢来的绸缎或刺绣品做包袱,实在拿不走的,就用枪托或棍棒砸碎,抢走了大批的金银珠宝和名人书画。

一连几天,骑兵团又到圆明园四周放火。古老的颐和园被烟火笼罩,世界上最辉煌的宫殿消失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我们的祖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屈辱的过去。

侵略者为什么敢任意践踏我们的土地?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如此脆弱?这些都是由于清**的腐败和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清**无力或不敢抵抗外国侵略者。是人民的抵抗给了侵略者应得的惩罚!

我永远不会忘记,八国集团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和巨大损失!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今天我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愤怒。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众多园林中鹤立鸡群,汇集了天下的风景名胜,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集中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然而,这样一座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成了废墟。当我看到“那些侵略者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物品据为己有”的片段时,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们这个拥有黄河、长江和万里长城的民族,这个拥有亿万铮铮铁骨儿女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看完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小心灵受到无比的震撼,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圆明园的毁灭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不要让这段历史在未来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人的心中。然而,它可以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我们是中国人,有责任为中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从现在起,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我们不应该再像烧旧颐和园那样记录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战斗的决心。

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在研究《燃烧的圆明园》的余味时,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毁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是世界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可是**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到圆明园被毁,我真的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两个班同学**了《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被毁是清**腐败无能造成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队对侵略者发动的一次次攻击,这表明中国人已经觉醒,我们不能再让侵略者横行霸道了。为什么中**队一次又一次战败,是因为我们的军事实力太落后,无法与外国先进的**、精良的军队抗衡。

现在,为了不让圆明园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从小好好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在xx年11月25日下午,我们五年级在阶梯教室举行看《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它讲述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珍宝,并且还说我们不让他们进去拿走属于我们的东西!我看着简直是胡说八道!

不仅夺走了我们的珍宝,还纵火焚毁圆明园三天三夜!这些侵略者太可恶了,简直就是强盗。夺走后他们马上就举行了中国物品拍卖会,在拍卖会上为了不让桌子被锤子砸坏,竟然把皇帝的龙袍当布盖着桌子!

衣服价值连城得名人书画在洋人眼了根本不是东西,起价才1英镑,而且那些洋人都深思熟虑后才有一个人用一英镑把它买了下来。这是对我们中国人多么大的耻辱呀!

老师们花尽心思让我们看这部电影,不是为报仇,也并非为雪恨,而又让我们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场血与泪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3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记住这一天,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中,这一天是帝国主义烧毁旧颐和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是一个封闭国家的终结,它不仅是一个花园,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国家的灵魂。

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读白和清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傍晚,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近160年前的颐和园大火现场。我还看到两个强盗,法国和英国,他们肆无忌惮地犯罪。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最后圆明园的灭亡并非偶然,圆明园终于被灭了,只不过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己人手里而以,对于是什么样的人去做的这件事我不想去说什么?没有别人你什么也说不出来。这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可是人们为什么要毁坏它呢?

难道这真的是人们的天性!我不敢想象!然而,在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这些问题。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痛苦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

不是我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行为真的阻止不了中国人的愤怒,也阻止不了全世界的同意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是不是被帝国毁灭了,不管它现在是怎样的!但可以说,它融合了我国几千年优秀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将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印象深刻,他们从圆明园开始。总之,圆明园为我们古老的文明赢得了荣誉。这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

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然而,网上的一条信息却让我完全震惊:对于圆明园事件,有的帝国没有记录,有的甚至庆祝胜利等等。

他们这般的自我

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在圆明园的做法是极其可耻的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

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德·布鲁瑟曾说过,圆明园的灾难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大灾难。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认为历史上犯下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

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

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有责任为中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从现在起,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我们将不再像烧旧颐和园那样记录屈辱的历史!

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篇14

x个月,我们学了一“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事实上,英法侵略者偷走和销毁的物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为了抢夺宝藏,他们互相殴打,甚至打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人把金条和金叶放在宽大的口袋里,有的半裹着锦缎和丝绸,有的戴着红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的帽子,有的脖子上戴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位治安法官抢劫了60万法郎的财产。

法国总司令孟哥马利之子的战利品价值30万法郎,里面装满了几辆战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好几间屋子里满是绸缎衣服,衣服都是从箱子里拖出来扔在地上的。人们走进房子,几乎捂住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了大镜子,另一些人则朝烛台开枪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10月9日,法国共产党临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座美丽的花园被狼疮完全摧毁。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不停地感慨:“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了!”“要是带着现在的**回到以前该有多好”“这么多国宝、艺术品都被砸烂了,太可惜了”。

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园林,三天就被烧光、抢光了!大家还记得上回苏富比拍卖会吗?那些兽首可都是中国人的啊!

可是我们却必须得用昂贵的代价买回来。外国人造不出那么好的东西,就来抢我们的。抢了还不算,还要烧毁它,还要危害当地的百姓。

不过,这并不完全是英法联军的错。当时的清**太腐败了,只想为自己的生活奔走,不顾老百姓。而且,科学技术太落后,经不起外国人的攻击。“把平静与安宁留给皇上,把战乱和痛苦就赐给老百姓吧。

”就是讽刺清**的。这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真理:背后会被打!

现在,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正在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知识。让我们努力学习。

一座绝美的园林。

一帮野蛮的强盗。

一段屈辱的历史。

每次看到那一从前那含有着奇花异草的圆明园,有着无数文物国宝的圆明园,在他们的毁灭下仅仅成了几个连接不上的石块,在那个时候,熊熊的烈火仍旧烧了几天几夜,那一个个石快混乱的屹立在那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当时的屈辱。

在那烈火烧起的时候,大地在颤抖,人民在哭泣,举世无双的圆明园竟然成了一片废墟…

难道我们受过的耻辱还不多吗?那x片战争、甲午战争和那“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公告牌。看到这里,你难道不感到偾概?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消除一切耻辱,我们必须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祖国未来的蓝图都在等着我们绘制。在新的世纪里,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最棒的!

今天,我又一次打开历史课本,重温了《火烧圆明园》这一令人气愤与难忘的章节。

1860年10月18日是个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却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惨痛的日子。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外国列强付之一炬,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作了一片焦土、废墟。

但剩下的西洋楼、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却正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铁证之一,所以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他们虽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强盗的嘴脸和无耻的丑行,只能更加激起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他们无比的痛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常自诩为天国。它长期闭关自守,黑暗统治,腐败无能,使我们的文明停滞了几千年,削弱了我们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被外国强盗拿着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大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奋起驱逐土匪,英勇杀敌,清朝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与西方列强合作镇压农民起义。

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他们甚至与英、法、美、俄、日等国签订了数千项不平等条约。一次割让土地竟然多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一个赔款居然高达四亿多两**!割地赔款竟然成了他们与西方列强谈判的法宝。

就连英法联x火烧圆明园之后,清zf还以保全大局为由,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无疑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合上课本,我明白了,《火烧圆明园》使彻底我明白了:“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我,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就应该立下远大的志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汗,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然而,爱国、报国不能只挂在嘴边,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否则,就永远只能营造那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如果我们大家都只发牢骚,那么,振兴中华就会成为泡影,所以,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

当前,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之下。一些经济强国还想称霸全球,它们已欲获取月亮之宝,又叫嚣着如何冲出太阳系,我们和它们比起来就又显得有些落后了。但是我坚信,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贯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我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经济强国百年的历程。

虽然我们和他们有一些差距,但是,遨游太空的“天宫一号”就已经向世人昭示,只要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能稳步走向文明、富强、繁荣、昌盛!

今天我和妈妈**了《火烧圆明园》,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打入北京,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抢劫后,又下令: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

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现在,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心头: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答案只有一个——清**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当时的清**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可当清**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

由于清**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可以把握未来,使这段悲剧不再重新上演。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

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

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

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电影刚开始,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镜头:圆明园里熊熊的大火无情地燃烧着,一批又一批的宫殿烧塌了,一根根柱子冒着黑烟,陆陆续续倒了下去,圆明园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又气又恨:“圆明园——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公园竞毁在英法联军手里,真可恨啊!

”我发现四周的同学看到这里,都紧皱眉头,紧握双拳,气愤极了!

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我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当电影放到清朝骑兵用长矛、刀剑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持钢枪的洋鬼子时,我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喊了起来:“打啊!

狠狠地打!打死侵略者!打死狗强盗!

”当电影放到英法联军疯狂地掠夺珍宝、焚烧圆明园时,我愤怒地紧握拳头,咬牙切齿。我永远忘不了这批强盗抢夺珍宝、互相扭打、放声狂笑的可憎的样子!

电影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清**太腐败了。慈禧太后只知道保住自己的权势,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步步退让,不断地割地赔款,让侵略者长驱直入。

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真是民族的罪人啊!

我又想到:侵略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历史终将审判他们的滔天罪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当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有一次,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践踏人类文明的侵略者总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历史的清算!

出路读后感


严肃认真地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入党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如果你有志于祖国的发展,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你在为写入党申请书而苦恼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出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出路读后感(篇1)

走出人类发展的困局 ——读《人类的出路》作者/ 华文2012年12月21日,在玛雅历法中被称为“世界末日”,可这一天地球总算平安无事,很多人不禁松了一口气。 “世界末日”的魔咒虽然沦为泡影,但是人类依然面对不少的麻烦,如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人口激增直接威胁到人类与地球的生存。加拿大资深记者、作家马克·德·维利耶在《人类的出路》一书中,以理性的忧患意识,勾画了人类与自然环境所面对的危机,并且对人类破解发展中的困局提出了对策。

作者本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取得惊人的成就,也是地球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实际上提醒我们,环境污染不仅是对人民健康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际政治关注的焦点。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全球输出大量的日用品。中国这几十年为发展经济而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到底是不是全归中国买单?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口开始急剧增加。目前,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的人口接近60亿。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70亿!并且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人口众多给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目前,人类无法迁移到其他星球,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只能来自地球本身。虽然人类正在向太空进军,但尚不清楚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聪明的人认为自己足够强壮,但在干旱、洪水、飓风、海啸、**和暴风雪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他们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电影《2012》假想了地球遭遇灭顶之灾的情景,其传递的生态信号值得人类警醒。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立场、领土界限、宗教信仰、发展模式不同,有时还会发生武装冲突。然而,就全球生态立场而言,他们已达成共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每年召开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也是最后一个能让*****者协商对话的平台。很多人认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唯一“元凶”,其实不然。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是作者关注的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是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争议的焦点。越是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就越多。

美国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是终避免沉重的负担,并在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既然人类已经很清楚了,也往往麻痹而松懈。《人类的出路》一书中,作者提供生态恶化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

200年来,全世界一半的森林消失了,并且森林正在以每秒一公顷的速度消失;一半的湿地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消失了;全世界90%的掠食鱼类灭绝了;75%的海水渔场在减产;物种消失的速度比正常速度快了1000倍!这些数字并且在继续增长。地球生病了,这是事实。

地球在超负荷地运转,这更是看得见的疼痛。近年来,虽然环境治理受到各国**和组织的高度重视,但许多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铁腕政策。不幸的是,贪婪的特殊利益集团往往编造花言巧语,以正当理由继续掠夺自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不正常的发展态势至今没有改变,这可能是未来环境治理的最大阻力。大力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福利,听起来可能是不错的借口,但是这样的福利,可能会祸害人类自身。今天,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类有出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目前,石油作为化石能源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根据地质学家提供的数据,按照目前的石油使用速度,全球石油最多只能使用70年。

尽管深部勘探技术不断创新,但石油终究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不仅石油正在枯竭,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氢能、太阳能、风能都是清洁能源,没有污染,取之不尽。但是这些新能源技术研发还处于实验阶段,其“威力”还不能和传统资源相抗衡,加大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二是扼制人类贪婪和消费欲望,增强环保意识和力度。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行为。其实环境保护更是每一个人的事情。贪婪是人的本性,对欲望的控制是环境保护中最隐性、最关键的问题。

为了过上方便、优质的生活,人类大力使用煤、电、水。倡导资源节约意识,树立资源节约观念,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就个人而言,夏季提高空调温度,一勺水少用,冬季降低供暖,重大节日少放烟花爆竹和奢侈,都是环保的努力。

《人类的出路》这本书中,对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企业中资源扩张、产能过剩、污染治理等现状进行了批判,也对政治势力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生态学层面的分析。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地球的寿命和人类的未来发展。善待地球、爱护环境、尊重自然是人类自救的灵丹妙药。

出路读后感(篇2)

这段时间读完了公司下发的《出路就在思路拐弯处》一书,觉得获益匪浅。即使一本书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无论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在的思考,还是对未来的思考,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说,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思路。

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思索,对心态的解释,对职场的分析,对追求爱情方法的界定,对人脉关系的理解,对习惯和养成教育的支持等等多途径的分析,说明了思路的重要性。

如果把生活比作股市,那么所有的投资者都不会想看到这个陷阱。当面对套牢的处境时,是坐以待毙还是换种思路,重新面对人生。被设限在瓶子里的跳蚤注定无法逾越新的高度,而人在面对一定的困境时也会经历迷茫、挫折、失落、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最终的选择,我们应该学会在困惑中寻求解脱,在逼迫中寻找动力,打破心中的固有的思维瓶颈,冲击新的高度!

这就是思路带来的结果。

人们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给自己更丰富、更广阔的思想。让我感悟到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穷则变,变则通,出路在于变通,当目前的想法不能成功,说明你的想法有可能是错的,或者是由于没有改变自己的思路或者是懒于改变自己的思路或者是根本不想改变自己的思路,成功总有方法,想成功就要找方法,而思考是一切正确策略和方法的起源,思考其实就是问与答的过程,当你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目标时,问自己一个为什么?问问自己问题在哪里,然后给出答案,学会逆向思考,学会逆向思考,学会逆向思考。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与周围的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路就在思路拐弯处,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存的出路。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生存的压力。我们为了生存而去努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想过上更舒适、更富裕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能实现愿望的人也许不会比你付出更多的汗水,但他们必须比你付出更多的思考。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考模式的不同。就像面对同样的1万元,有人承担投资成本,有人把钱存进银行。

思维转向和转移的不同方向,可能决定了两个人几年后的不同生活。把钱用于投资的那个人,5年后可能已经做了老板,资产可能翻了几番;而存进银行的那个人,可能还过着以前的老日子,照样是朝九晚五地给别人打工,依然是发了工资赶紧去银行。习惯的思路不变通,穷日子就会过得没完没了。

成功总有方法,想成功就要找方法。而思考是一切正确策略与方法的起源。思考其实就是问与答的过程。

当你做的事情没有达到你的目标时,问问自己为什么,有什么问题,然后给自己答案。一个好答案就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大凡有大成就者都有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用心的习惯,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都是思考的结果。切记: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就在思路拐弯处!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父母或孩子身上。把希望寄托在你自己身上,就寄托在现在。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思考和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远!

出路读后感(篇3)

公司给职工发了《思路决定出路》这样一本书。通过最近的反复学习,这本书让你知道,任何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或方法,更重要的事,一个正确的思维。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故事,对人们的生活取向、心态、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使人们在阅读后感触深刻。

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现实,公司应该如何面对这是所有管理者都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们全部工作的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只有实现了效益,才能实现发展和谐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件事,首先,通过大脑思考,所以最后,决策者的思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导人的思路与决策显得更重要了,分管领导将决定小范围的出路,领导人将决定大范围的出路。思路的实施一定要得到中层管理者、公司职工的理解、支持,但我们也要看它的产出量和长远性。

用现在貌似流行也是很褒义的理论来决策,是不是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符合企业效益为主的目的。九州人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领导的思路。

老早有说要致富先铺路,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多人付出了艰辛与汗水,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大道俯首尽责。这些成果不被持续的维护完善巩固,就会被触及利益的人肢解,被无视的人遗忘,被心存恶念的人诋毁。今天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这也反映了公司的发展。

要把正确的路铺到成功的门口,也要用心回省成果,温故知新的用实际效益说话,而不是熊掰玉米。

有书阐述:为什么公司领导感觉累?为什么人才留不住?

总想另寻他路?当然,一定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领导和制度原因!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样说过:

当一个企业的员工有问题时,问题的员因一般与企业的老板有关。或许有人认为是不对的,但是仔细想想是公司的老总,在你公司的都是你带领的员工,无形中所有职工都在受老总的(制度)约束、(思路)的影响。员工的想法是跟着老板走。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有问题,他其他部分的动作就会不协调,甚至不能动或严重瘫痪!

公司的老总就是企业的大脑!相对于一个部门可能与之有同样的本质吧!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中层和员工的出路!

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出路。

只有发展公司经济效益的理念是正确的,公司确实被称为有效的,员工是有效的,员工才能有期望,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也才能扎实。虽然外面的工资很高,但他们都希望能在熟悉的、充满感情的环境中有希望地工作。现阶段员工的竞争性就业是公司寻找和提升人才的机会。

不要只是少个萝卜插个棍。有了关心效率的人才,人才就有希望,公司就有希望。这样的现象也一定与领导的思路有关吧。

谈公司的发展,谈公司的生存。大多数人认为总经理谈发展,主管经理也应该谈发展。但实际上,几乎多数人都在谈生存。

生存是发展必要的!发展是已经站在了一个高度去寻求更高的高度;生存是现在自身都难保在想方设法把现在的基业保住!一个过年过节都要借债的家,怎么谈发展?

创新、突破,传统、保守。而实际的是要创新也要围绕着效益。而不是每个月都要创新,它导致了小伎俩,小聪明的形式。

正确的创新是敢于为公司的利益而突破,努力增加产量和管理资本,限制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有人会说爱拼才会赢!的确如此,不敢拼如何会赢?

如何能看到更大的天空?但是不要被眼前的假象遮住了思路的视线!不要感觉只要自己能得到利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管他什么创新,应付过去就好了,还是整天维持着老思路、老看法。

创新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改变和修正思维,改变方法,改变方式,改**度,这样才能有大收获。而不是敷衍创新而了事!

领导的思路决定公司的出路,决定各部门的出路,决定所有职工的出路。九州的出路在**?在管理?

在人才?在宣传?品牌?

在执行?都在。但是,最重要的是领导的思想!

因为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做任、工作和应对世界的教科书。它使我们明白,每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本书给出了很多正确做事的正确思路。书中也讲了很多哲理故事,使深奥的哲理变的简单易懂,使人难以忘记。

读了这本书以后有利于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同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许多正确的方法。思维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方式。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生存的压力。我们为了生存而去努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想过上更舒适、更富裕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能实现愿望的人也许不会比你付出更多的汗水,但他们必须比你付出更多的思考。

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像面对同样的1万元,有人承担投资成本,有人把钱存进银行。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在几年后决定两个人的不同生活。把钱用于投资的那个人,5年后可能已经做了老板,资产可能翻了几番;而存进银行的那个人,可能还过着以前的老日子,照样是朝九晚五地给别人打工,依然是发了工资赶紧去银行。***思路不变通,穷日子就会过得没完没了。

成功总有方法,想成功就要找方法。而思考是一切正确策略与方法的起源。思考其实就是问与答的过程。

当你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目标时,问自己一个为什么,问自己问题出在了**,然后自己给出答案。一个好答案就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父母或孩子身上。把希望寄托在你自己身上,就寄托在现在。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且越走越远!

思路决定出路读后感(三)

文/周义飏

你常常因为做事毫无头绪而犯困吗?没有思路就做不了任何事,《思路决定出路》将告诉你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思路。他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一位拳击手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几番较量,不分胜负。他请教**如何破解对方的招式。**笑而不答,却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让拳击手在不擦掉线的前提下,使线变短。

拳击手想了半天,没有答案。**见拳击手想不出来便在地上画了一条更长的线,先前那根线就显得短了许多。

拳击手恍然大悟,攻击对方的弱点,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只要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方式,或许,机会正在你家喝茶呢!

两个皮鞋推销员同时来到一个小岛上推销皮鞋,但他们发现,这里的人不穿鞋。推销员甲失望地回国了,乙却异常高兴,他把一双舒适的皮鞋送给了国王穿。人们见国王穿鞋,都去买鞋穿。

乙便在岛上开了鞋店,结果,乙发了大财。

同样是推销皮鞋,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为思路不同,结局就不同。

多一个思路,多一个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前途。

出路读后感(篇4)

抱着欣赏文学作品的心态浏览了《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心里似乎感觉自我是缺少智慧与思路的人,书中阐释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遇到困难时,要持续用心的心态,“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决定出路”。留意一下我们平时的工作,总会有碰壁的时候。遇到学生沟通交流,或许更杂,你又是怎样对待的?大多数的人全身心地投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但也有极少数人整天发牢骚,埋怨事情多了,思维乱了,没头绪做事,时间久了,就产生厌倦情绪。以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清晰的思路,有没有按照思路去做。其实,调整好心态,整理出思路,工作能够简单愉快。

蜜蜂不是落在鲜花上的惟一昆虫,但它却是惟一采到蜜的昆虫。同样,不一样的人做同一件事,结果也会有好有坏。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方案,整理思路,然后选取最好的,并争取到达最佳效果,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时下,不少人在谈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常说这样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发展思路。”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发展思路决定发展路径,反映发展方向,影响发展成效。然而,思路从何而来?又如何创新呢?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思路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思路的源头;提高思想水平,才能创新发展思路。从推进工作的角度看,就应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和学习带给什么样的服务,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介绍学校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资料提要、教学目的、参考书目、学时学分、大纲要求、章节重点难点、习题解析、自测练习、期末复习指导、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导学提纲和实施细则、开课时间周期、考核安排、职责教师、辅导教师、课程媒体类型等等,供选取专业学习的学生参考,也供有意提升自我的人加以选取。

开放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务必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基础的差异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开放,因此学生的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方式、职业等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决定了他们有不一样的学习需求和不一样的课程教学模式的选取取向。显然,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带给相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各种层次、不一样需求的学生的要求的。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才,而不是输出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人才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产品,是没有统一规格的,而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订做的,所以务必因人而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采用各不相同的教育模式,培养各不相同的人才,真切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就是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变教育为学习,让学生自主选取专业与层次、制定学习计划与进度,而教师起指导、启发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开放教育才是成功的。

出路读后感(篇5)

你常常因为做事毫无头绪而犯困吗?没有思路就做不了任何事,《思路决定出路》将告诉你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思路。他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一位拳击手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几番较量,不分胜负。他请教师父如何破解对方的招式。师父笑而不答,却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让拳击手在不擦掉线的前提下,使线变短。拳击手想了半天,没有答案。师父见拳击手想不出来便在地上画了一条更长的线,先前那根线就显得短了许多。

拳击手恍然大悟,攻击对方的弱点,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只要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方式,或许,“机会”正在你家喝茶呢!

两个皮鞋推销员同时来到一个小岛上推销皮鞋,但他们发现,这里的人不穿鞋。推销员甲失望地回国了,乙却十分高兴,他把一双舒适的皮鞋送给了国王穿。人们见国王穿鞋,都去买鞋穿。乙便在岛上开了鞋店,结果,乙发了大财。

同样是推销皮鞋,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为思路不同,结局就不同。

出路读后感(篇6)

最近《出路》《村小的孩子》两部纪录片火遍灵宝大地,实验二小的师生和家长也深深被剧情所吸引,1500余名学生,2000余名家长,90余名教师的寒假生活,在两部纪录片陪伴下以点窥面,温润心灵。

教师:在教育中我们要“启智”还要“启志”

《出路》中三位不同的主人公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马百娟、袁晗寒就如同《村小的孩子》一样,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但是,两人的人生出路却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启志”比“启智”更重要,这是李田老师在观影后最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我们还要肩负起对家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与动力,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路上的'合伙人......

家长:孩子的教育我们不是旁观者

作为农村的家长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对我触动很深,以前总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家长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配角,通过两部纪录片彻底颠覆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长素养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一定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建立平等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与鼓励中成长。

学生:路在脚下拼搏方可不负韶华

对于两部纪录片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其中深意,作为普通人的袁晗寒成为了学生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榜样,大家也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鲤鱼跃龙门的有效途径。

出路读后感(篇7)

读后感《我读完《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花了两周时间。这篇文章不太长,但内容很深,这让我感触良多。

列宁在目睹了帝国主义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致命打击和伤害之后,于1917年9月写了这篇文章,**以及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纵观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列宁首先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1)饥荒逼近;(2)经济破坏和战争问题;(3)*没有发挥任何作用;(4)*破坏了民主组织的工作;(5)金融破产。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了**目前所面临的“难”,深度剖析了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控诉了资本家为获取利益而不惜一切的做法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以及所谓民主**的无能。

其次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针与措施:(1) 消除经济破坏和战争问题;(2)推行监督体制;(3)银行国有化;(4)国家垄断; (5)取消商业机密;(6)强迫企业家加入联合组织;(7)调解消费;(8)普遍劳动义务制度。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国民劳动,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而且会使居民中的劳动群众即多数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但要落施这些措施,必须大胆打破资本主义的桎梏。那么,打破后**又该何去何从呢?列宁在客观比较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和革命无产阶级的利弊之后,及时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

**要前进,就不能害怕走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正如列宁在文章最后一段所言:“资产阶级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联盟破产愈彻底,人民受到教育也就愈快。人们也会更容易找到正确的出路

贫农,也就是大多数贫农,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

读至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眼下的中国。虽然**宣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了质的提升,但遗憾的是生活了二十年了,我切身印象中,似乎没与什么大的变化。相反,一些不好大的东西却渐渐蔓延开来。

首当其冲的便是腐败。过去,我总觉得腐败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对于偌大的国家财政而言,九牛一毛,无伤大雅。

可诸多的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倘若仅仅只是****倒还罢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破坏监督体系;**机构复杂、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素质低,执法暴力,践踏法律,忽视人权。

腐败已然成为悬在**的一柄利刃,随时有可能断送这个**的前程。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事实,但我们不愿意说出来。

以前我是比较关注《新闻联播》的,每次看完《新闻联播》,一股自豪之意就涌上心头,国家是多么富强,人民多么安康。但一接触互联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新闻联播》播的都是浮云。昨天**向那个国家捐赠了多少帐篷?今天**拯救了这个国家数亿人。但当我们计划明天为失学儿童建造几所希望小学时,伟大的**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富裕。

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马其顿对中国捐赠的校车质量进行评估时,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就是我所期望的吗?宁可让自己的孩子们们天天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间,也要让外国的小孩子坐上宽敞的校车。这就是我们**为人民所做的么?

不错,我们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但我们一直负的都是别人的责任,我们何时为自己的子民负过责?

其次,社会公德败坏,人心不古。全社会都在期待,但却失去了道德和素质的培养。整个社会被钱权和功利充斥着,道德与素质已不知沦为何物。见死不救,争名夺利,坑蒙拐骗,公众的良知正在被金钱与物质所击垮。

正义,勇敢等字眼已不知所踪。如今,扶人已经成为一种过去。正如网上流传“如果我有一百万,我就去扶人”。

其实若真要救人,何止一百万。高昂的医疗费用和频发的医疗事故是医院与屠宰场如出一辙。现在,我才理解那句“生不入官门,死不进医门”的深刻含义了。

当然,这些也仅仅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被“和谐”过的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更甚于此,在此我不便一一提及。没有其他用意,只是希望当政者能用雷霆之手段挽乾坤于将倾,扶大厦于既倒。荡涤污秽,扫清奸佞,换国家社稷之清宁。

题目:《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读后感

学院: 管理学院

班级:财务管理1101班

学号:***

姓名:李秦龙

日期: 2012年5月22日

指导老师:孙武科

梁实秋读后感


您需要的信息已经整理好了:“梁实秋读后感”,这本书作者写的作品让大家都受益匪浅。阅读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和启示,建议您收藏一下本页内容,方便日后查阅!

梁实秋读后感【篇1】

梁实秋的《孩子》这本书是我在暑假期间读的一本极具意义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梁实秋通过对孩子成长的思考和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的深刻描绘,为揭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与大人之间的差异。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教育的方式和孩子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实秋在《孩子》中反复强调了孩子的纯真和天真,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大人截然不同。孩子们用简单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方式是直观而纯粹的。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让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生活的好奇心和对于知识的渴望。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大人可能已经丧失的,但却是对于成长非常重要的。


梁实秋还从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出发,深入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天真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痛哭流涕,又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欢天喜地。他们的情感世界是纯粹而真实的,没有任何的伪装和虚假。梁实秋通过描写孩子的情感经历和感受,让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对待情感的态度。或许大人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学会真实地去面对情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孩子》这本书还探讨了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差异。梁实秋认为大人经常以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评价孩子的世界和行为,而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独特的想法和需求。他们可能仅仅是在探索世界,而大人们的不理解和片面的评价却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挫败。梁实秋提醒,与孩子相处时,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与他们建立起互信和亲密的关系。


通过阅读《孩子》,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与孩子相处中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我也会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只关注自己给予他们的教育和管教。我意识到,作为大人,应该更多地给予孩子们关爱和支持,那些情感上的连接和理解,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


小编认为,《孩子》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发和触动力的书。通过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与大人之间的差异。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孩子相处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醒了我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和教育孩子。通过学习和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我相信可以通过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善良、有爱心的人。

梁实秋读后感【篇2】

今天,我阅读了《时间即生命》一文,从他的标题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等于浪费我们的生命。文中提到的主人公不打麻将,不经常听戏看电影,却没有读更多的书,谱写更多的篇章,还有许多未能完成的事情。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不能虚度,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让我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充实自己,不虚此生。读过之后深有体会,回想一下自己,这些年来确实浪费了许多时间,从上学那些时代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件做成功的事情。仿佛自己被束缚在一个铁笼里,没有利用好所逝去的时间,尽管有一些爱好,却没有一样做得精的。

回忆过去,还记得我那时上学的时候,自己喜欢音乐和美术,在每一次的音乐课上,老师会教一些歌曲,还有一些乐理知识,而我在那时却没有把握好机会,上课不注意听课,荒废了大量的时间。为了一时的贪玩,没有认真去学习。上美术课也是那样,每天拿着画板,心里却想着放学回家该去哪里玩,却没有去坚持好好学下去。如今,我已上班近十六年,生活中、工作中一切平平淡淡,没有突出表现,没有做过太多感到满意的事。从现在起要充实自己,让自己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去帮助他人,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会让自己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梁实秋读后感【篇3】

中年(梁实秋)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

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可是这幅图画却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脑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

一根黄松的柱子,当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26块碎骨拼凑起来的脊椎又是多少?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

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

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都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来的脸上再画一张脸是最简单的。

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赶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

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

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井,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炉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

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谚云:

“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

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

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

但到了中年,他们会变得潮湿和容光焕发。他们脚下好像有弹簧。乍一看,他们知道自己心满意足。他们的生活就像多年的饮酒和衰老,浓浓而芬芳!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那也是惨事。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读梁实秋先生《中年》有感

读散文《中年》,听朗诵,感触颇深。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读得不好,只能说他知道梁实秋的名字和他的一些生活状况。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还有主持编篡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能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语堂,另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了,俩人都不愧为文学语言的大师。

梁实秋读后感【篇4】

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说过梁实秋先生,在印象中他是个反动文人的嘴脸,因为被誉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闻名。最近几年,我开始偶尔接触梁先生的文章,印象不太好。直到今年,读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梁实秋作品》,才知道他的文章写的确实好。

书中收集的文章大概是梁先生的精品,说读此书爱不释手并不夸张。我有读书几本不同的书同时读的习惯,可是读此书却是专心致志地读,可以说是心无旁骛。全书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札记、雅舍忆旧、雅舍谈吃、秋室漫笔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若干篇精美散文,我虽然不太懂这些美文的妙处,但是能够觉得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哪怕是最贪玩的学生也能够知道哪个老师课讲得好一样。

我读他的作品,感觉是有韵味、有余味,读起来是一种感觉,读后还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吃一种美味,吃着是一个滋味,更能让人回味,这就和那些快餐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就如一个有品味的人,尽管穿着很普通,但是只要和他接触,就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内在的品味、修养、魅力,秀外慧中,美不胜收,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梁先生的文章尽管朴实,也掩不住作者的才华。

梁先生的文章选材非常广泛,从文章题目上就可见一斑,像《乞丐》、《医生》、《好汉》等写人的,《信》、《衣裳》、《天气》等写事的,《茄子》、《粥》、《饺子》等写吃的,真是人情世事皆可入文。而且他的文章并不是泛泛之谈,而是精雕细刻,入木三分,且有真情实感,让人信服。

本书收集的梁先生的文章都非常精短,不过是一两千字,也许这就是梁先生散文的风格,就是所说的“行之其所当行,止之其所当止”吧,反正他的文章虽然简短,却不显得单薄,反而觉得篇篇丰满匀称,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梁先生不仅是有才华的,而且是有学问的,从他积三十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就可以看出他是真正的大家。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被嗜血的喷嘴骂?他被骂的时候才仅仅是二十七岁的小青年,纵使有万般不是,难道非得一口吐沫淹死才解恨吗?

也许是我鼠目寸光,所以才百思不得其解。

梁实秋读后感【篇5】

这“双城记”与狄更斯的小说“二城故事”无关。

我所谓的双城是指我们的台北与美国的西雅图。对这两个城市,我都有一点粗略的认识。在台北我住了三十多年,搬过六次家,从德惠街搬到辛亥路,吃过拜拜,挤过花朝,游过孔庙,逛过万华,究竟所知有限。高阶层的灯红酒绿,低阶层的褐衣蔬食,接触不多,平夙交游活动的范围也很狭小,疏慵成性,画地为牢,中华路以西即甚少涉足。西雅图(简称西市)是美国西北部一大港口,若干年来我曾访问过不下十次,居留期间长则三两年,短则一两月,闭门家中坐的时候多,因为虽有胜情而无济胜之具,即或驾言出游,也不过是浮光掠影。所以我说我对这两个城市,只有一点粗略的认识。

我向不欲侈谈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较。只因所知不够宽广,不够深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不是片言可以概括;西方文化也够博大精深,非一时一地的一鳞半爪所能代表。我现在所要谈的只是就两个城市,凭个人耳目所及,一些浅显的感受或观察。“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如是而已。两个地方的气候不同。台北地处亚热带,又是一个盆地,环市皆山。我从楼头俯瞰,常见白茫茫的一片,好像有“气蒸云梦泽”的气势。到了黄梅天,衣服被褥总是湿漉漉的。夏季午后常有阵雨,来得骤,去得急,雷电交掣之后,雨过天青。台风过境,则排山倒海,像是要耸散穹隆,应是台湾一景,台北也偶叨临幸。西市在美国西北隅海港内,其纬度相当于我国东北之哈尔滨与齐齐哈尔,赖有海洋暖流调剂,冬天虽亦雨雪霏霏而不至于酷寒,夏季则早晚特凉,夜眠需拥重毯。也有连绵的霪雨,但晴时天朗气清,长空万里。我曾见长虹横亘,作一百八十度,罩盖半边天。凌晨四时,暾出东方,日薄崦嵫要在晚间九时以后。

我从台北来,着夏季衣裳,西市机场内有暖气,尚不觉有异,一出机场大门立刻觉得寒气逼人,家人乃急以厚重大衣加身。我深吸一口大气,沁入肺腑,有似冰心在玉壶。我回到台北去,一出有冷气的机场,薰风扑面,遍体生津,俨如落进一镬热粥糜。不过,人各有所好,不可一概而论。我认识一位生长台北而长居西市的朋友,据告非常想念台北,想念台北的一切,尤其是想念台北夏之湿粘燠热的天气!

西市的天气干爽,凭窗远眺,但见山是山,水是水,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轮廓分明,纤微毕现,而且色泽鲜艳。我们台北路边也有树,重阳木、霸王椰、红棉树、白千层、……都很壮观,不过树叶上蒙了一层灰尘,只有到了阳明山才能看见像打了蜡似的绿叶。

西市家家有烟囱,但是个个烟囱不冒烟。壁炉里烧着火光熊熊的大木橛,多半是假的,是电动的机关。晴时可以望见积雪皑皑的瑞尼尔山,好像是浮在半天中;北望喀斯开山脉若隐若现。台北则异于是。很少人家有烟囱,很多人家在房顶上、在院子里、在道路边烧纸、烧垃圾,东一把火西一股烟,大有“夜举烽,画燔燧”之致。凭窗亦可看山,我天天看得见的是近在咫尺的蟾蜍山。近山绿,远山青。观音山则永远是淡淡的一抹花青,大屯山则更常是云深不知处了。不过我们也不可忘记,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如果风向稍偏一点,西市也会变得灰头土脸!

对于一个爱花木的人来说,两城各有千秋。西市有著名的州花山杜鹃,繁花如簇,光艳照人,几乎没有一家庭园间不有几棵点缀。此外如茶花、玫瑰、辛夷、球茎海棠,也都茁壮可喜。此地花厂很多,规模大而品类繁。最难得的是台湾气候养不好的牡丹,此地偶可一见。友人马逢华伉俪精心培植了几株牡丹,黄色者尤为高雅,我今年来此稍迟,枝头仅余一朵,蒙剪下见贻,案头瓶供,五日而谢。严格讲,台北气候、土壤似不特宜莳花,但各地名花荟萃于是。如台北选举市花,窃谓杜鹃宜推魁首。这杜鹃不同于西市的山杜鹃,体态轻盈小巧,而又耐热耐干。台北艺兰之风甚盛,洋兰、蝴蝶兰、石斛兰都穷极娇艳,到处有之,惟花美叶美而又有淡淡幽香者为素心兰,此所以被人称为“君子之香”而又可以入画。水仙也是台北一绝,每逢新年,岁朝清供之中,凌波仙子为必不可少之一员。以视西市之所谓水仙,路旁泽畔一大片一大片的临风招展,其情趣又大不相同。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乃想象中的大同世界,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一个地方真正实现过。人性本有善良一面、丑恶一面,故人群中欲其“不稂不莠”,实不可能。大体上能保持法律与秩序,大多数人民能安居乐业,就算是治安良好,其形态、其程度在各地容有不同而已。

台北之治安良好是举世闻名的。我于三十几年之中,只轮到一次独行盗公然登堂入室,抢夺了一只手表和一把钞票,而且他于十二小时内落网,于十二日内伏诛。而且在我奉传指证人犯的时候,他还对我说了一声“对不起”。至于剪绺扒窃之徒,则何处无之?我于三十几年中只失落了三支自来水笔,一次是在动物园看蛇吃鸡,一次是在公共汽车里,一次是在成都路行人道上。都怪自己不小心。此外家里蒙贼光顾若干次,一共只损失了两具大同电锅,也许是因为寒舍实在别无长物。“大搬家”的事常有所闻,大概是其中琳琅满目值得一搬。台北民房窗上多装铁栅,其状不雅,火警时难以逃生,久为中外人士所诟病。西市的屋窗皆不装铁栏,而且没有围墙,顶多设短栏栅防狗。可是我在西市下榻之处,数年内即有三次昏夜中承蒙嬉皮之类的青年以啤酒瓶砸烂玻璃窗,报警后,警车于数分钟内到达,开一报案号码由事主收执,此后也就没有下文。衙门机关的大扇门窗照砸,私人家里的窗户算得什么!银行门口大型盆树也有人夤夜搬走。不过说来这都是癣疥之疾。明火抢银行才是大案子,西市也发生过几起,报纸上轻描淡写,大家也司空见惯,这是台北所没有的事。

台北市虎,目中无人,尤其是拚命三郎所骑的嘟嘟响冒青烟的机车,横冲直撞,见缝就钻,红砖道上也常如虎出柙。谁以为斑马线安全,谁可能吃眼前亏。有人说这里的交通秩序之乱甲于全球,我没有周游过世界,不敢妄言。西市的情形则确是两样,不晓得一般驾车的人为什么那样的服从成性,见了“停”字就停,也不管前面有无行人、车辆。时常行人过街,驾车的人停车向你点头挥手,只是没听见他说“您请!您请!”我也见过两车相撞,奇怪的是两方并未骂街,从容的交换姓名、住址及保险公司的行号,分别离去,不伤和气。也没有聚集一大堆人看热闹。可是谁也不能不承认,台北的计程车满街跑,呼之即来,方便之极。虽然这也要靠运气,可能司机先生蓬首垢面、跣足拖鞋,也可能嫌你路程太短而怨气冲天,也可能他的车座年久失修而坑洼不平,也可能他烟瘾大发而火星烟屑飞落到你的胸襟,也可能他看你可欺而把车开到荒郊野外掏出一把起子而对你强……,不过这是难得一遇的事。在台北坐计程车还算是安全的,比行人穿越马路要安全得多。西市计程车少,是因为私有汽车太多,物以稀为贵,所以清早要雇车到飞机场,需要前一晚就要洽约,而且车费也很高昂,不过不像我们桃园机场的车那样的乱。

吃在台北,一说起来就会令许多老饕流涎三尺。大小餐馆林立,各种口味都有,有人说中国的烹饪艺术只有在台湾能保持于不坠。这个说起来话长。目前在台北的厨师,各省籍的都有,而所谓北方的、宁浙的、广东的、四川的等等餐馆掌杓的人,一大部分未必是师承有自的行家,很可能是略窥门径的二把刀。点一个辣子鸡、醋溜鱼、红烧鲍鱼、回锅肉……立刻就可以品出其中含有多少家乡风味。也许是限于调货,手艺不便施展。例如烤鸭,就没有一家能够水准,因为根本没有那种适宜于烤的鸭。大家思乡嘴馋,依稀仿佛之中觉得聊胜于无而已。整桌的酒席,内容丰盛近于奢靡,可置不论。平民食物,事关大众,才是我们所最关心的。台北的小吃店大排档常有物美价廉的各地食物。一般而论,人民食物在质量上尚很充分,惟在营养、卫生方面则尚有待改进。一般的厨房炊具、用具、洗涤、储藏,都不够清洁。有人进餐厅,先察看其厕所及厨房,如不满意,回头就走,至少下次不再问津。我每天吃油条烧饼,有人警告我:“当心烧饼里有老鼠屎!”我翌日细察,果然不诬,吓得我好久好久不敢尝试,其实看看那桶既浑且黑的洗碗水,也就足以令人越趄不前了。

美国的食物,全国各地无大差异。常听人讥评美国人文化浅,不会吃。有人初到美国留学,穷得日以罐头充饥,遂以为美国人的食物与狗食无大差异。事实上,有些嬉皮还真是常吃狗食罐头,以表示其箪食瓢饮的风度。美国人不善烹调,也是事实,不过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肯下工夫于调和鼎鼐,恐亦未必逊于其他国家。他们的生活紧张,凡事讲究快速和效率,普通工作的人,午餐时间由半小时至一小时,我没听说过身心健全的人还有所谓午睡。他们的吃食简单,他们也有类似便当的食盒,但是我没听说过蒸热便当再吃。他们的平民食物是汉堡三文治、热狗、炸鸡、炸鱼、皮萨等等,价廉而快速简便,随身有五指钢叉,吃过抹抹嘴就行了,说起汉堡三文治,我们台北也有,但是偷工减料,相形见绌。麦唐奴的大型汉堡(“BigMac”),里面油多肉多菜多,厚厚实实,拿在手里滚热,吃在口里喷香。我吃过两次赫尔飞的咸肉汉堡三文治,体形更大,双层肉饼,再加上几条部分透明的咸肉、蕃茄、洋葱、沙拉酱,需要把嘴张大到最大限度方能一口咬下去。西市滨海、蛤王、蟹王、各种鱼、虾,以及江瑶柱等等,无不鲜美。台北有蚵仔煎,西市有蚵羹,差可媲美。堪塔基炸鸡,面糊有密方,台北仿制象是东施效颦一无是处。西市餐馆不分大小,经常接受清洁检查,经常有公开处罚勒令改进之事,值得令人喝采,卫生行政人员显然不是尸位素餐之辈。

台北的牛排馆不少,但是求其不象是皮鞋底而能咀嚼下咽者并不多觏。西市的牛排大致软韧合度而含汁浆。居民几乎家家后院有烤肉的设备,时常一家烤肉三家香,不必一定要到海滨、山上去燔炙,这种风味不是家居台北者所能领略。

西雅图地广人稀,历史短而规模大,住宅区和商业区有相当距离。五十多万人口,就有好几十处公园。市政府与华盛顿大学共有的植物园就在市中心区,真所谓闹中取静,尤为难得可贵。海滨的几处公园,有沙滩,可以掘蛤,可以捞海带,可以观赏海鸥飞翔,渔舟点点。义勇兵公园里有艺术馆(门前立着的石兽翁仲是从中国搬去的!),有温室(内有台湾的兰花)。到处都有原始森林保存剩下的参天古木。西市是美国西北部荒野边陲开辟出来的一个现代都市。我们的台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突然繁荣发展,以致到处有张皇失措的'现象。房地价格在西市以上。楼上住宅,楼下可能是乌烟瘴气的汽车修理厂,或是铁工厂,或是洗衣店。横七竖八的市招令人眼花缭乱。

大街道上摊贩云集,是台北的一景,其实这也是古老传统“市集”的遗风。古时日中为市,我们是入夜摆摊。警察来则哄然而逃,警察去则蜂然复聚。买卖双方怡然称便。有几条街的摊贩已成定型,各有专营的行当,好象没有人取缔。最近,一些学生也参加了行列,声势益发浩大。西市没有摊贩之说,人穷急了抢银行,谁肯博此蝇头之利?不过海滨也有一个少数民族麋集的摊贩市场,卖鱼鲜、菜蔬、杂货之类,还不时的有些大胡子青年弹吉他唱曲,在那里助兴讨钱。有一回我在那里的街头徘徊,突闻一缕异香袭人,发现街角有推车小贩,卖糖炒栗子,要二角五分一颗,他是意大利人。这和我们台北沿街贩卖烤白薯的情形颇为近似。也曾看见过推车子卖油炸圈饼的。夏季,住宅区内偶有三轮汽车叮噹铃响的缓缓而行,逗孩子们从家门飞奔出来买冰淇淋。除此以外,住宅区一片寂静,巷内少人行,门前车马稀,没听过汽车喇叭响,哪有我们台北热闹?

西市盛产木材,一般房屋都是木造的,木料很坚实,围墙栅栏也是木造的居多。一般住家都是平房,高楼公寓并不多见。这和我们的四层公寓、七层大厦的景况不同。因此,家家都有前庭后院,家家都割草莳花,而很难得一见有人在阳光下晒晾衣服。讲到衣服,美国人很不讲究,大概只有银行职员、政府官吏,公司店伙才整套西装打领结。如果遇到一个中国人服装整齐,大概可以料想他是刚从台湾来。从前大学校园里,教授的特殊标帜是打领结,现亦不复然,也常是随随便便的一副褦襶相。所谓“汽车房旧物发卖”或“慈善性义卖”之类,有时候五角钱可以买到一件外套,一元钱可以买到一身西装,还相当不错。

西市的垃圾处理是由一家民营公司承办。每星期固定一日有汽车挨户收取,这汽车是密闭的,没有我们台北垃圾车之“少女的祈祷”的乐声,司机一声不响跳下车来把各家门前的垃圾桶扛在肩上往车里一丢,里面的机关发动就把垃圾辗碎了。在台北,一辆垃圾车配有好几位工人,大家一面忙着搬运一面忙着做垃圾分类的工作,塑胶袋放在一堆,玻璃瓶又是一堆,厚纸箱又是一堆。最无用的垃圾运到较偏僻的地方摊堆开来,还有人做第二梯次的爬梳工作。

西市的人喜欢户外生活,我们台北的人好象是偏爱室内的游戏。西市湖滨的游艇蚁聚,好多汽车顶上驮着机船满街跑。到处有人清晨慢跑,风雨无阻。滑雪、爬山、露营,青年人趋之若鹜。山难之事似乎不大听说。

不知是谁造了“月亮外国的圆”这样一句俏皮的反语,挖苦盲目崇洋的人。偏偏又有人喜欢搬出杜工部的一句诗“月是故乡圆”,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何况杜诗原意也不是说故乡的月亮比异地的圆,只是说遥想故乡此刻也是月圆之时而已。我所描写的双城,瑕瑜互见,也许揭了自己的疮疤,长了他人的志气,也许没有违反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道理,惟读者谅之。

梁实秋读后感【篇6】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

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

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读后感【篇7】

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梁先生晚年,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势,自有一种退出历史舞台的痛苦;“叶落归根”的文化传统与“有家不得归”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梁先生乡思萦怀.

《骆驼》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文章以“骆驼扮演的悲剧的角色”为主线,首先描写了骆驼狭小、肮脏的生存环境,表现骆驼被人冷落的处境;再通过“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削的皮肤上隐隐的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的`在喘”的肖像描写,突出骆驼生活的艰辛、凄凉;又通过“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细节,表现自己对回到家乡的渴望,从而完成了骆驼这个拟人化的形象的塑造.不仅如此,作者还从骆驼个性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中探索骆驼可悲命运的根源,预见骆驼的“黯然”前程,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情真意切,沉郁悲凉.

梁实秋读后感【篇8】

麦当劳乃MacDonald的译音。麦,有人读如马,犹可说也。劳字胡为乎来哉?N与L不分,令人听起来好别扭。

牛肉饼夹圆面包,在美国也有它的一段变迁史。一九二三年我到美国读书,穷学生一个,真是“盘餐市远无兼味”,尤其是午饭一顿,总是在校园附近一家小店吃牛肉饼夹面包,但求果腹,不计其他。所谓牛肉饼,小小的薄薄的一片碎肉,在平底锅上煎得两面微焦,取一个圆面包(所谓bun),横剖为两片,抹上牛油,再抹上一层蛋黄酱,把牛肉饼放上去,加两小片飞薄的酸黄瓜。自己随意涂上些微酸的芥末酱。这样的东西,三口两口便吃掉,很难填饱中国人的胃,不过价钱便宜,只要一角钱。名字叫做“汉堡格尔”(Hamburger),尚无什么所谓“麦克唐诺”。说食无兼味,似嫌夸张,因为一个汉堡吃不饱,通常要至少找补一个三文治,三文治的花样就多了,可以有火腿、肝肠、鸡蛋等等之分,价钱也是一角。再加上一杯咖啡,每餐至少要两角五,总算可以糊口了。

我不能忘记那个小店的老板娘,她独自应接顾客,老板司厨,她很俏丽泼辣,但不幸有个名副其实的狮子鼻。客人叫一份汉堡,她就高喊一声“Oneburger!”叫一份热狗,她就高喊一声“Onedog!”

三十年后我再去美国,那个狮子鼻早已不见了,汉堡依然是流行的快餐,而且以麦克唐纳为其巨擘,自西徂东,无远弗届。门前一个大M字,那就是他的招牌,他的广告语是“迄今已卖出几亿几千万个汉堡”。特大号的汉堡定名为BigMac(大麦克),内容特别丰富,有和面包直径一样大的肉饼,而且是两片,夹在三片面包之中,里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国酸菜(Sauerkraut)、牛油蛋黄酱、酸黄瓜,堆起来高高厚厚,樱桃小口很难一口咬将下去,这样的豪华汉堡当年是难以想像的,现在价在三元左右。

久住在美国的人都非万不得已不肯去吃麦克唐纳。我却对它颇有好感,因为它清洁、价廉、现做现卖。新鲜滚热,而且简便可口。我住在西雅图,有时家里只剩我和我的外孙在家吃午餐,自己懒得做饭,就由外孙骑脚踏车到附近一家“海尔飞”(Herfy)买三个大型肉饼面包(Hefty),外孙年轻力壮要吃两个。再加上两分炸番薯条,开一个“坎白尔汤”罐头,一顿午餐十分完美。不一定要“麦当劳”。

在美国平民化的`食物到台湾会造成轰动,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我们的烧饼油条豆浆,永远吃不厌,但是看看街边炸油条打烧饼的师傅,他的装束,他的浑身上下,他的一切设备,谁敢去光顾!我附近有一家新开的以北方面食为号召的小食店,白案子照例设在门外,我亲眼看见一位师傅打着赤膊一面和面一面擤鼻涕。

在台北本来早有人制卖汉堡,我也尝试过,我的评语是略为形似,具体而微。如今真的“麦当劳”来了,焉得不轰动。我们无需侈言东西文化之异同,就此小事一端,可以窥见优胜劣败的道理。

梁实秋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一切诸如清丽隽永简洁深遽独具风采之类的评语,都不足以对它评头品足,它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台湾著名图书评论家龙应台问她的妈妈最爱读谁的书,妈妈毫不含糊地回答:“梁实秋。”龙应台惊喜道:“妈妈真识货!”梁实秋(19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北京人,祖籍浙江余杭,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至1923年就学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为新月社主要成员。1949年去台湾,执教于台湾南北数所大学,直至65岁退休专事写作。梁实秋在四川的友人蒋子奇曾给梁相面说他“一身傲骨,断难仕进”。的确,梁实秋一生大都缩在书斋小楼,与世无争,埋头学问,以写作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他宣称:“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人们喜欢赞美积极乐观的人生,可是一个情感丰富学识渊博的天才,却往往更多地体认到生命的悲剧意识,尤其当他身陷不遇之境时更是如此。透过梁实秋钻入学海不知老之将至的表层,我们更深地觉察到他人生的秋的精神——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人生的孤独感和人生如寄——“天地者万物之逆旂”的苦闷终生萦绕在他的怀抱。伴随他后半生近四十年生涯的更是解不断的乡愁,“千里做远客,五更思故乡”,北国青枣于他最相思,愈近晚年思乡愈切。无数遍吟咏杜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海峡阻隔,不能与一双儿女相聚,洒过无数相思的泪水:

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

这是他写下的相思。

秋的天空奇怪而高,秋的山川寂寥而肃杀。可是,秋天是收割的季节,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在蓝天白云之下那么令人喜爱。梁实秋用他的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

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一百二十四册《世界名人传》。编成三十多种英汉字典和数十种英语教材。还著有《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秋室杂文》《实秋杂文》《实秋文存》

《槐园梦忆》……

肃杀的氛围,不复他求的冷漠加上金灿灿一片累累硕果,谱成梁实秋雄壮的人生秋歌。我们只从这曲秋歌里撷取一个音符献给读者去各自品尝。

梁实秋读后感【篇9】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梁先生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读后感言: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9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