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我是》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07

如果你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要写入党申请书,这是加入党组织的必要手续。如果你有心立志于报效祖国,入党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你对入党申请书了解多少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我是》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是》教案 篇1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我是》教案 篇2

一、课题:

_____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解)_的知识(方法),掌握_的技能,灵活运用到_知识当中。

②过程与方法:在_的活动中,用_的方法,提高学生_的能力,培养_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_的技能,培养_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_的方法解决_的问题,体验,感受_。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欣赏法、情境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____的图片,讲述___,把同学们带入 ____之中。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 ____。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直接导入可以更好的提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讲述___,引导学生想象并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

活动二:继续讲述,引导学生想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活动三:继续提出问题:“······?”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并讲述,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示范点拨/示范讲解

教师演示___的步骤,为学生独立解决的难点。

(四)实践练习/练习讨论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并演示。

(五)展示评价

学生上讲台展示_结果,并进行表扬,进行学生评价,老师总评。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倡多主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作业)

(六)小结拓展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并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我是》教案 篇3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我是》教案 篇4

榆中县博雅小学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一、欣赏导入:(2分钟)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教师课件演示由汉字变形成的图案:坏小孩、长命百岁、美丽的家乡。)

2、小结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眼力真好,都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原来方正规矩的汉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像这样的文字我们就称它为“趣味文字”。(板书课题:趣味文字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感受文字的乐趣吧!

二、教授新课:

师:(宋体黑体的介绍)但是学习趣味文字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2种基本的字体。

师:你们知道这两组字体叫什么名字吗?

生:宋体、黑体

师:(比一比)下面有三种不同的“花”字,请同学们选出趣味文字是那一种?为什么?

生:第二种

师:第二个花字就是本节课所要学的趣味文字,也是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含义进行来设计的。

师:(趣味文字的四种设计方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趣味文字的设计方法吧!

笔画变化: 改变笔画的形状或粗细,使之更有装饰性。

字体变化:改变字的外形,使之更有造型感。

结构变化:将某笔画进行夸大或缩小来求新奇的效果。

师:特别形象吧!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设计方法形象变化:根据文字含义运用形象图案来装饰字体。

(创作补充)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趣味文字的设计方法,现在老师这里有四个趣味文字没有设计完成,现在需要同学们运用这些设计方法来帮老师完成设计。有没有想帮助老师的,请举手。

生:反馈

师:总结:他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补充设计。也能够及时的把刚刚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师:同学们,现在以火字为主题,你们想一想采用那种设计方法才更加有趣呢!。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创作。现在开始吧!(2分钟)(好,大家停下来,发现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把你们好的想法分享一下)

生:点名回答

师:现在老师这里也有设计了以火字为主题的趣味文字,你们觉得漂亮嘛!

生:漂亮

师:老师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设计的,(1)构思(2)勾线。(3)装饰。(4)填色。下面你们按照李老师设计的四个步骤进行设计,让我们一起来把“雪山、森林、花草、爱心”这四组字词设计成趣味文字。每个同学可以任意选择一组进行设计。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背景音乐)、

师:在设计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以直接用水彩笔勾外形和装饰。

学生展示作品,说明创作主要思路。(3分钟)

师:你有这么好的设计想法,你上台帮助他来修改吧!大家给他掌声!

生:掌声

师:这些优秀的作品都很棒,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从作品中就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设计思维和想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善于观察生活中趣味文字,尝试制作和设计。

《我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描写雨的诗歌。

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雨,你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过吗?走进细雨,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雨的世界。

揭示课题:山雨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对于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独特感受2、调动视觉、听觉感官表达感受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更生动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生活经验和感悟能力所限,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仍需通过反复朗读去加深学生的认识。文字积累也是学生不断学要努力的。

《我是》教案 篇6

汉字教学设计

.猜字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

师:猜猜,这是什么? 2.媒体出示:“ ” 再猜猜:这是什么? 3.师生书写,组词 。

4.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汉字》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词识字

1.自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把课文读通顺。

2.大家都画出了自己不认识的字,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

3.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识字方法,真棒。课本金钥匙中,丁丁和冬冬教给我们识字的步骤和方法,告诉我们独立识字应该做到“认、想、写、用”。 4.识字方法归类。 5.学习生字词语。

6.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7.媒体出示本课生字,生齐读生字。 8.齐读课文。

9.师小结:读完课文,我们知道了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的汉字走到今天,也经历了一步步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神奇的汉字王国。 三.研读课文,科学识字 1.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汉字是什么样的文字呢?

2.为什么说它”古老“呢?请全体同学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能说明它古老的句子。 媒体出示:汉字大约产生于四五千年以前。 (1)师:那时候的字像什么?

(2)这些像图画似的文字写在哪里? (3)媒体出示龟甲兽骨图片。 (4)媒体出示:兽shòu骨gǔ 图片和词语。

(5)骨的演变过程,追本溯源,学习“骨”,指导书写。 (6)师小结,出示青铜器图片, 学习“铜”。

(7)师:这些像图画似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你觉得使用起来方便吗?从哪个句子看出来? 3.出示第三自然段。

(1)师: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小篆和甲骨文、金文有什么不同?对照“马”字说一说。

(2)师小结:甲骨文 金文需要画,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小篆成了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字形。 (3)学习“标”。

(4)师:小篆在当时是全国范围内开始统一使用的一种标准字形。那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小篆字体吗?

4.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

(1)师:小篆和隶书又有什么不同?请对照“马”字说一说。 (2)师小结:隶书的笔画不那么弯曲难写,很快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还有更简便的汉字吗?

5.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同学们想一想,隶书、楷体字、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同?对照马说一说。 (1)学习“推” 。 (2)师生小结:

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几个重要阶段。汉字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并行。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汉字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中国的文字。简化字是新中国推行的。汉字不但简便,而且美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汉字王国。

6.出示: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用“容易”说句子。 (3)生齐读六自然段。 (4)师介绍课本插图“马”。 四.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展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

2.师:欣赏了优秀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 3.生说感受。

4.生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扩展运用 1.写一写我的学习收获。

2.师生评改学习收获,并运用汉语汉字科学分辨形近字,订正错别字。 3.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字》这一课,知道了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字——简化字,还学会了很多识字方法,知道了认、想、写、用可以帮助我们独立识字,欣赏了优秀书法作品,学习像他们那样写字。收获真大呀!回去后把《我的学习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我是》教案 篇7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同时,因为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课外阅读,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⑴ 音准。

⑵ 句逗的停顿。

⑶ 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⑴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⑵ 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⑴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⑵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⑶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⑷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⑴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⑶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我是》教案 篇8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戈“字旁。积累”词语巾帼英雄、赫赫战功、替父从军、男扮女装”等词语。

2、继续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出“替、扮”在字典中的页码。

2、能用自己的话说所花木兰的故事。

1、 师:在大屏幕上,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她是谁?

3、 读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2、 学生交流。

3、自渎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练习说话。

花木兰( )。

4、结合回答,学习生字。

(1) 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走进花木兰。

(媒体演示)四人小组读,读课文2-4小姐,想一想:

1、 花木兰怎么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 花木兰又是怎样来到前线立下赫赫战功的?

1、 花木兰怎么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课文哪几小节告诉我们的?

2、 读相关小节。

3、 师生合作读第三小节。

4、 当木兰看到紧急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心理是怎样想的?用直 线划出。

1、花木兰又是怎样来到前线立下赫赫战功的?再读相关小节。

2、师生合作读第四小节。

3、出示句子,圈出动词。

4、朗读指导。男女生赛读。

1、引读第五节。

2、媒体出示图片:

:想象:当大家看到穿上女装的花木兰时,会怎么说?选择其中的一句说一说。

四、师生合作复述课文。

五、网上了解巾帼英雄--------------秋瑾、任长霞。

[《花木兰》教案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我是》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收集母鸡的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爷爷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在他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母鸡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初读情况。

三、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

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自由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

有什么疑问吗?

3、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预设:

第1自然段,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

第2自然段:母鸡的欺软怕硬。

第3自然段:母鸡的炫耀。

4、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读一读课文的4~10自然段:

找到最能说明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预设:

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有什么疑问。

5、老舍爷爷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呢,再去用心地读读4~10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有关句子。

预设:

从课文的第5、6、7、8这四个自然段来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6、再次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那些新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四、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再读《猫》和《母鸡》,思考: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

2、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上和语言的运用上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预设:

⑴ 文章结构清晰。

⑵ 写小动物的特点时用总分段式。

⑶ 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描写了生动具体的点滴小事。

⑷ 表达情感上,写对猫的喜爱是渗透到字里行间,而写母鸡时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⑸ 语言上很生动。

五、作业

1、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进行摘抄。

2、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

板书设计

猫──古怪 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我是》教案 篇10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汉字家园》——②教学设计 吉林市第二实验学校 马迎春

一、教材分析

《汉字家园》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及汉字的不同特点而编排的集中识字板块,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汉字文化,激发学生喜爱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家园》——②是二年级上册第二板块一篇关于水字家族的情境识字。一幅与水有关的情境图,上面分布“湖泊”“ 漂流”“ 洗澡”“ 温泉”“ 汽艇”“ 海洋”“ 海浪”“ 沙滩”“ 潜水员”“ 海滨浴场”等10个词语,一个多音字“泊”,还有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8个会写的生字。

本节课在设计时,从“水”字的由来引入,认识象形字,再引出“氵”旁,渗透汉字书写时为体现结构和自然美化的需求,部首写法会发生变化。再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水字家族的形声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依据形声字的特点识字,是一个又高效又有趣的识字办法,掌握了这个办法,能在生活中识记更多的汉字。本课除了在情境中识字、学词、积累运用词语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写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于带有三点水旁左右结构的字,大多“左窄右宽”,再找准汉字的分界和主笔,依照“一看二写三对照”原则,有效指导学生写字。最后运用形声字规律进行猜字游戏,让学生感受识字乐趣,激发在生活中识字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泊”。

2.会读“湖泊”“漂流”“汽艇”“潜水”等词语,并在情境中理解。 3.通过字理识字、拼音识字、情境识字等多种方法,激发识字兴趣,感受汉字文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境

1.教学从水的字理开始。动画的小溪水流——水的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水字。

通过水字的演变,了解象形字。通过生活中的积累,了解象形字是依据事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 2.了解水作偏旁写成“氵”

二、字理识字,发现规律

1.出示下列字看看学生认识哪些: 胡、白、气、票、宾、难、替、昷、喿、谷

2.加上水字旁,出示:

湖、泊、汽、漂、滨、滩、潜、温、澡、浴 这些字你会读吗?什么意思,你发现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汉字发生的变化,前后的对比,启发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激发兴趣,运用规律,提高识字效率。同时了解形声字的声旁有的与字音相近,有的与字音差异很大。)

3.了解形声字的不同组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有左形右声,上形下声,右形左声等。

三、运用规律,指导写字

出示:会写的字:湖、泊、汽、海、洋、浪、沙、浴

指导书写“氵”旁的字,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强调重点笔画的指导。

四、看图学词,积累运用 1.看图识读词语,体会词意。

学生自己看图读词语,在小组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说说词语的意思。

2.交流汇报,理解运用

大家交流词语,说说你都去过哪里或做过哪些活动;用词语说话。(体现与生活的联系,体现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五运用规律,拓展识字

猜字游戏: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探索其他形声字,并在生活中应用。

沐,淋??

第二课时(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