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2024摩擦力教案分享

发表时间:2024-07-27

对于那些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来说,首先要写入党申请书,它是入党整个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认识深刻的入党申请书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2024摩擦力教案分享,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摩擦力教案(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糊;清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编号:1003-6148(2007)6(S)-0011-3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 3 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1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模糊阶段

1.1 教学活动

教师:将一方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如图1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

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作出重力和支持力。

教师: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方木块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方木块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方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一般都能根据方木块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方木块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教师:紧接着,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方木块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

教师提问:静止的方木块为什么开始下滑?方木块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方木块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学生:方木块从静止到运动这一过程,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阶段,摩擦力究竟与什么有关?合作、讨论和思考,也许没有正确的结果,但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1.2 思考

由于学生初中时初步接触过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己去试一试。在对摩擦力的认识上,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不能把道路铺得平平的,否则学生没有探究知识过程的体验,思维又没有挑战性,对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

2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清晰阶段

2.1 教学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如图2,设方木块与平板间摩擦因数为μ,当放着方木块的平板被慢慢地绕着左端抬起,α角由0°增大到90°的过程中,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少

C.先增大后减少

D.先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要计算摩擦力,应首先弄清属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是滑动摩擦,可用f =μFN计算,式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若是静摩擦,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理规律(如F合=0或F合=ma)列方程求解。

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一个思路,首先是要分析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合作、讨论。知道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甲回答:A答案是认为物体一直静止,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静摩擦力。

学生乙回答:B答案是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滑动摩擦力来处理。

学生丙回答:D答案认为物体运动过程的正压力不变,实际上正压力是随着α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事实上,滑块所受摩擦力的性质随着α角增大会发生变化。开始时滑块与平板将保持相对静止,滑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α角增大到某一数值α0时,滑块将开始沿平板下滑,此时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当α角由0°增大到α0过程中,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下滑力平衡,此时f = mgsinα,f随着α增大而增大;当α角由α0增大到90°过程中,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μFN = μmgcosα,f随着α增大而减小。

经过这一过程共同研究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清晰阶段。学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必然。

2.2 思考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

可见,当在学生的思维遇到困惑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顿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然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而有条理,作为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3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生成阶段

3.1 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车匀速前进和自然滑行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若干种答案,但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思维状态下。

①匀速前进时(教师提醒可用假设法)

由于人通过链条给后轮一个力,使后轮顺时针转动。设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轮应加速顺时针转动,说明轮有相对地面向后转动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后轮所受静摩擦力f1的方向向前,如图3甲所示。前轮转动是由于前轮受到力的作用,若设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前轮就不会转动,故前轮相对地面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所受摩擦力f2向后,如图3甲所示。

②自行车自然滑行时

人不再给后轮施加力的作用,由于惯性人和车应向前滑行,此时前、后轮的转动都是由于受到地面给它们施加了摩擦力作用,即前、后轮都有相对地面向前运动的趋势,前、后轮受的摩擦力都应向后,如图乙所示。

3.2 思考

摩擦力教案(篇2)

1.教材内容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三节摩擦力中的内容,它既是本章、节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很多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得出关系F=μFN。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滑动摩擦力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其次,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第三,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2.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而且本节课学生要做的分组实验,学生在初中时的时候已经见过,是上课时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实验用到的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学生头脑里可以用“根深蒂固”一词来形容,相信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设计并做好实验。只要在实验的数据处理上多花一些工夫就可以了。

二、案例设计与分析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掌握了它们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

请同学回忆一下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问题一: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与两个物体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探究一: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方向

由老师指导学生做如下实验或由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移动。

做完这个小实验后多媒体屏幕逐一显示以下三个问题叫学生思考:

问题二:以上实验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了滑动摩擦力,这几种现象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2.滑动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表面上滑动的时候,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作用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问题三:通过以上实验结合滑动摩擦力定义总结归纳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

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还要有相对运动;两个接触面还要不光滑。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总结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的两非光滑物体有相对运动!

问题四: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判断?

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问题五:滑动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把“相对”两字去掉可以吗?试举例说明。

分析:不可以,去掉“相对”两字,滑动摩擦力方向就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样应该是错的。如用力F把放在木板上的木块水平向右拉动,但木板不动,这时木块水平向右运动,木块相对木板也水平向右运动,所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知,现木板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右,但木板处于静止,所以说去掉“相对”两字是不行的。当然现在木板相对木块是向左运动的,所以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右。

再举例:伸出左手放在胸前不动,右手在上面滑动,右手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与前面例题道理相同,不动的左手也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如果人在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还在向前走动,双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变,始终与双手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强调相对运动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问题六: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摩擦力的方向,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粗糙程度间的定量关系吗?

控制变量法:

(1)控制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相同,接触面间的压力不同;

(2)控制接触面间的压力相同,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不同。[迷你句子网 WwW.jZD365.cOm]

问题: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呢?

学生观察周边器材,然后得到结论:测量木箱在木板、玻璃板上滑动时,不同压力作用下的滑动摩擦力,依据是控制粗糙程度相同,看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具体关系。

问题七:压力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又该如何测量呢?

测量木箱的质量,再在木箱里加砝码,可以得到压力;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箱,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呢?

实验器材:弹簧秤、带钩的滑块、钩码、长木版、玻璃板

记录数据的表格该怎样设计呢?

表一:粗糙程度相同,接触面间的压力不同:

数据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在桌面上和和玻璃板上有不同的比例系数,比例系数可能与粗糙程度有关;相同的压力下,不同的粗糙程度有不同的摩擦力,证明比例系数与粗糙程度有关。同时粗糙程度本身还和接触面间的材料有关。

总结:摩擦力大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摩擦力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它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泥鳅、抓鱼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实物投影仪、橡胶桶以及各种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

教学内容:

1、抓泥鳅比赛。

2、学生实验探究摩擦手。

3、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一:抓泥鳅比赛)

活动目标:以抓泥鳅比赛为活动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1、组织学生进行抓泥鳅比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2、交流。让“获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秘诀,让“失败者”说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鳅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采用对应办法:为什么他的办法能行,而我的办法却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研究的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快的进入下面的探究实验中去。)

3、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学生实验)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3页的拖人游戏。

1、哪一种方式拖人感觉轻松些,为什么?

2、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游戏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大胆提出假设,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进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讨论。并根据学生的相关回答进行板书: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系。

物体的重量

(设计意图: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假设—实验—交流—结论,得出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自己进行实验的选材、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只需从橡皮筋的长、短定性地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应用与实践(活动三:筷子提米游戏)

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5页的相关图片。

1、讨论:图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2、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为是在减小摩擦力?

3、组织学生进行筷子提米游戏。

(设计意图:在形成一定的结论后,通过理论—实验—应用的实践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与提高(活动四: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1、教师又拿出开始抓过的泥鳅。

2、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说说你会想什么办法更快地抓住泥鳅呢?

3、展示小小发明家的作品——抓鱼手套。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

五、拓展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创设: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国度里遨游,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的确。没有摩擦力,我们寸步难行,那么对于摩擦力,你们还将进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案(篇4)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导入课题 展示两组图片,引出摩擦力课题。

图片一:带花纹的轮胎和鞋子。

问题:轮胎表面和鞋子底部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图片二:身体表面光滑的鱼。

问题:鱼类身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对自身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能初步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利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设置情景

认识不同

类型的摩

擦力 情景一:小明同学需将一个很重的箱子从a处搬到b处,经尝试,小明很难直接搬动它。(要求:小明独自完成任务,使用力气最少。)

问题一:小明该如何去做?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尝试推动箱子,发现箱子不容易推动。

问题二:小明怎样改进方案,能让箱子更容易推动?

情景三:发现浇油不环保,也很浪费。

问题三:能否有更轻松的办法?

老师对上述三个场景对应提出的三个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时介绍学生,解决方案中涉及的三种摩擦力分别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三个问题:

回答问题一:推箱子。

回答问题二:给地面浇油。

回答问题三:给箱子底部放木棒。

学生跟随老师的分析,深刻思考,总结规律。

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发现: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条件,与初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发散思维,不再只受物理条条框框的公式限制,尽可能的发散思维,考虑解决方案,自己引出三种常见的摩擦力。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探究滑动摩擦力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

直接接触

接触面粗糙

两物体间有弹力

有相对运动

扩充: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压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并确定探究的方向。

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探究过程,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它们的特点。

就此结论进行实验探究。

鼓励学生在学习完静摩擦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层探究。

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此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个别指导,使得后进生能完成实验进展。

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深层拓展,达到最优。 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能从中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规范和过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

反馈练习

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已知钢与冰之间的μ) 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f来解答问题。

通过例题,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

摩擦力教案(篇5)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课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学课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因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加平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学生放不开手。课堂超时。对学生了解还够透彻,觉得能会的打得不好,自认为学生学得有困难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快。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了压堂现象。另外上完整堂课,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导过多,讲的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是那么充盈,特别学生在交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或许学生想表述的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也是他们的紧张,说的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帮他们归纳了一下就变成了相同的因素,现在想想如果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想到的就能更多。现在想想甚是后悔,总是觉得自己始终还没有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样上一堂课,总能有所收获,就像以后我会时刻谨记让学生多说,相信每次的锻炼都将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有沿着阶梯一步步扎实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实!

摩擦力教案(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99-02

“学讲方式”教学模式在我校推广以来,我们发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实施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实施“学讲方式”教学的有效保证。如何使预习落到实处呢?

一、明确的预习目标

学生明确了预习目标既可以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也可以在课后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制定学生本节课的预习目标。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2.通过探究,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体验这一方法。4.会用正确的方法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5.能够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合理的预习问题设置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将预习流于形式,关键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如何操作以便于达成预习预习目标。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求教师将预习的任务以具体可执行的方式出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具体内容,达到的程度,教师对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家庭实验予以指导,对于难度稍大的预习题可以标上记号作为选作预习题,满足基础较好同学探究的欲望,同时保护基础较差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习小组的组长利用预习与提示检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出现困难的同学,带领本组学生进行帮助。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可以确定如下预习提示:

1.53页第一段的问题做出回答。2.按照图8-26做一做,说出你的感觉。3.说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举出两个存在互动摩擦力的例子。4.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你准备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5.你认为增大摩擦可以采用哪些?减小摩擦呢?

三、强化实验指导

物理实验的课前预做是自主先学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在课前将学生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是不现实的,要突破这个难题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自选家庭器材进行实验。使用家庭器材虽然不如实验室器材精致,不容易得出精确的定量关系,但是也容易给学生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容易产生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学生具体实验方案不一,所用实验器材不同,但是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预习案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一方面要针对实验考虑到所有有可能用到的器材,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有可能会想到的实验方案,针对学生可能的方案做准备,在导学案上予以必要的指导或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当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或独立发挥的空间,避免将实验的器材、方法固化,

在本课的预习中,如何比较摩擦力的大小是预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预习题第4题的下方教师可以给予如下的指导。

思考:(1)阅读教材信息快递了解如何测量摩擦力,想一想家中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弹簧测力计?(绳子、橡皮筋、弹簧)(2)家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是不同的?(3)哪些物体便于放在平面上拖动?(4)改变压力的大小是更换不同的物体好还是采用其他的办法?(控制变量)(5)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何控制变量?(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些量不同,如何改变才能做到?)

摩擦力教案(篇7)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既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也可以推动物体的运动。因此,对于幼儿来说,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大班科学课上,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摩擦力的教案,并对教案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引入。我带来了两个不同材质的滑板,一个是木质滑板,另一个是塑料滑板。我让幼儿们观察两个滑板的表面,并让他们猜测哪个滑板更容易滑动。这样的引入方式让幼儿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给幼儿们提供了一些小道具,如玩具车、玩具滑板等,让他们自由探索。我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寻找摩擦力的存在。有些幼儿发现,在光滑表面上,玩具车和滑板的运动更迅速,而在粗糙表面上,它们的运动速度会减慢。这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询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通过引导式问题,幼儿们逐渐理解了摩擦力的作用。

在巩固知识的环节,我为幼儿们准备了一个小实验,使用一个橡皮圆环,放在桌面上,然后在它周围撒上一些碎纸屑。我请幼儿们通过吹气的方式,使橡皮圆环旋转起来。随着橡皮圆环的转动,碎纸屑也跟随着旋转。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们观察到摩擦力的作用,该实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摩擦力的运作原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有些幼儿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了困惑。他们观察到碎纸屑跟随橡皮圆环旋转,却不理解是什么力量让碎纸屑做出这样的动作。我发现这是因为我没有在前期的引入环节中充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下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会更加注重引入环节的反思和加强。

其次,在小组合作时,某些幼儿表现出了不合作的态度。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更喜欢独立完成实验和观察。这导致了一些信息和经验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会考虑在团队学习中设置角色,强化幼儿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

最后,时间安排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问题。由于引入和实验验证环节的时间较长,导致很多拓展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开展。下次在设计类似的课程时,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总的来说,本次大班科学课关于摩擦力的教案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引入常见的物品和生活场景,让幼儿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但教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引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通过对本次教案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设计出更加生动具体的教案,让幼儿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摩擦力教案(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敢于质疑;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物理教材对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中学人教版教材和中学生实际,在中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广义上讲是指运用中学物理教材实验理解、验证理论观点以及借助物理实验获得新认识的能力;狭义上是指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中学教材的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实验,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的对研究的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着教材施教、循序渐进,要不断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如在中学教材“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 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才能拉开,学生就可能感到十分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与此有关的可能的现象,再和学生一起通过实验探究。也可以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玻璃瓶的瓶口上,让学生上讲台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始终进不了瓶。这样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学生们既感到稀奇又感到疑惑,想知道为什么,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中学生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这种实验模式的教学无论最后能否得到我们预期的结论,都会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中学物理实验中要不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大胆提问的能力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共有20几个实验,每个实验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帮助。因此,教师要充分准备每个实验,并预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尽肯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问题,同时还要适时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获得知识。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本节的教学:

步骤1:感受滑动摩擦力

同学们用手在桌面上拖,感受滑动摩擦力。(引入探究课)

步骤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思考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如何能比较准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步骤3:滑动摩擦力与速度是否有关

师生共同完成对滑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步骤4: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

四个小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的探究实验,填好活动卡上的内容。

步骤5: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两小组学生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完成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的探究实验,填好活动卡。

步骤6: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两个小组学生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完成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填好活动卡。

学生通过上述过程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f滑越大,f滑与接触面面积、速度无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后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新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在人教版物理教材课后,都有一些小实验和自然现象,这些都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详细分工,课后或课前做这些实验,做完实验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进而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课后多数是小实验,如果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精心利用课后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对物理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愿意学习物理,积极探索物理规律,就能使物理成绩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