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论语观后感(经典12篇)

发表时间:2024-08-02

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尤其是我们看完后,心里都会有许多感触。观后感对于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看到一篇关于“论语观后感”的网络文章分享给大家阅读,这份文件仅供参考具体方案需要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论语观后感(篇1)

粗算一下,《论语》中有五百多篇言论;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为人、治国应有的品质和行为展开的,内容繁多,却又散乱中缓缓透露出圣人的思想,拼凑凝聚为一个鲜明的系统思想,隐约构造出孔子所向往的礼乐社会。至此,我便不得不佩服那些出版编辑语文教科书的学者们了,在这浩浩百篇言句中,如浪沙淘金,摘选出几句精华放入孩子们的启蒙书中,令我们在年少时熟记于心,形成对中华文化最初的印象,成为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刚开始阅读这本在中国文化中无比重要的著作之时,我的内心是有一些焦躁的,一是春秋时的古文如今理解起来难度太大,二是对于圣人之言,我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枯燥而深奥的了。但是在真正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感受到了一些乐趣:《论语》是孔夫子的**甚至更年轻的一辈所整理而作,记录了两代人的语言、行为、思考。

我能感受到孔子的不同人格。例如,子路是直接的,颜回是委婉的。读同一本书时,性格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阅读时,看着书上时常一问一答的对话,脑海中便不由自主的描绘出师徒众人谈经论道的画面:

在孔夫子自建的学堂中,师徒着布衣短褐相踞跪坐在几案两旁,相谈甚欢;又或者**愧怍躬身,聆听教诲;在最有趣的时候,孔子会像个孩子,比自己小很多,跳起来争论。细细品味,记录这一条条的言论的过程,不只是思想的传递,还是将两千二百多年的人情风貌传递给我们。读《论语》的个中乐趣,还是只有自己读进去之后,才能知道的。

我现在读到的《论语》比之教科书中的要完整数倍,于是我有了对孔子思想的新的理解。孔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他是朋友、**、儿子、大臣和国王。但是读的越多,越觉得孔子所追求的最根本的首先是个人,这与“先修身后齐家”的道理是一样。

对个人的要求中,又都显出一个“拙”字。不求长袖善舞,巧言擅辞。比如孔子很直截了当地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品行好的人,一定是仁厚的人,而仁厚的人多行为而少言辞。这与许多人所追求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不免有轻浮之感,而口舌拙笨但务实务本的人反而讨人欣赏。我同时也认为,孔子所表现出的“宽容”、“忍让”也是一种“拙”的表现。不宽容不忍让,必生出事端,进而有口舌之战。

拙人不善争,不会将务本求学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些个小利之上。

总之,字句之间处处流露出他所追求的古朴,这是人性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格。我想,“维护周礼”的理想就是他“求拙”思想的一种广义的表现吧。

不夸张地说,这个寒假,我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待《论语》。读《论语》是有惊喜的,我能在书中找到许多为人道理同我自身拥有的相契合,这使我有认同之感;新的言讲让我反省自己,与自己的思想碰撞。有很多的学生一定也如我一般,对这本古老的著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学习,我可能没有耐心和机会在我的生活中完整地阅读它。

在将来,我若做了老师甚至父母,《论语》会是我的孩子们少年时的启蒙老师,**时提醒左右的伴友,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能做到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恕节悌勇让”为准绳约束己身行为。

论语观后感(篇2)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人(今山东曲阜)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体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在个人休养,为人处世,政治理想,哲学思维方面的见解在《论语》一书完整的体现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的经典作品。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考试作文,有谁不曾用过《论语》中的经典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论语》一书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提出“仁”的价值观念,后来有他的**发展为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远乎哉?

我与仁,斯仁至矣。”“仁” 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中也有这样的阐述。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孔子在观察自己的**的基础上采用同的教育方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有教无类,即教育者不应分贵贱、愚蠢,应该机会均等。这一理念打破了**学习的教育局面,也是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重视启发式的教育,即触类旁通,不要求学生死读书,“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偶反,则不负也。”孔子认为“学而忧则仕”,有不少是在他的七十二贤中,有不少是从政的,孔子本人也从过政,读书不是光培养自己的品行,更应该为天下百姓做贡献。孔子爱自己的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孔子的**对他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现代,师生之间的和谐是教育的另一个领域。

在学习上,要好学、乐学,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踏踏实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还要专心致志,知难而上。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学习中让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是在找借口。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久停下来的人,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为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学无止境,要虚心求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哉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孔子认为,读书要多动大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上要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主张学习要广博,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学习纲要,“文、行、忠、信。

”学习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孔子说:“赐也,女以宁为多学而识之者?”对:

“然,非与?”曰:“非也,宁以贯子。

”读书的目的,“学而优则仕”但是,我认为学以致用更重要,一个人学习就如同在组装机器,只有在不断的“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改进,更新自己的知识。

读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读大学,一个**,成才的过程,《论语》中谈到了许多做人的问题,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真,罔之生也辛而免,”做人要正真磊落。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博学于文,约之以,亦可以弗畔矣夫!

”仁德的人还应注意他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刚、毅、木讷、近仁”,时间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

传不习乎?”子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哉吗《论语》中有许多做人的道德,值得我们去学习,但也注意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论语》中君子是一种概念,是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人,也就是孔子说出的那样的人,“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必须重视道德修养,任何条件下都不得放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视听聪、危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必须回复周朝的礼,孔子就提出了一系列仁德标准,能够实行仁德的人就是君子。

从今天看来,君子这个标准似乎过高,但是,只对于规范我们的自身行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对君子的追求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孔子说“孝”也是评价人的标准,“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靠矣。

”“是父母能竭其力,”能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不让父母担心、操心,一个人才算长大。

在儒家思想中,有一个词很容易理解,但是很难理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就是一种不偏不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临界点”。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折中致和,和而不同;应时制直,随机应变。

《论语》中许多思想,仁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的孔子,他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得到有效的施行,但是,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他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他的思想也融入世界各国,世界上的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多。但是,五四运动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

在时代发展中,马列主义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播。然而,严峻的是事实,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他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主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近年新起的国学热,可以进一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这个包容与竞争的时代,不要忘了,落叶归根。

论语观后感(篇3)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观后感(篇4)

【第1篇】

我加深了对做人处世的思考,这种思考犹如悄然的细雨,随着我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清晰起来,每天的生活恰恰成了台阶,我不断地向上攀登,不断地领悟。

每一次读起《论语》,便觉得那是一种守望,守望着千百年后,圣贤的光辉能重新闪耀,守望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出现。但这种守望似乎很飘渺,传扬千百年的知识光辉到现在黯淡了下去,谁愿意苦心孤诣地研究砖头般的典籍?我看到那个守望者的眼里注满了失望。

从《论语》中,我汲取了“营养”,我仿佛看到了君子的模样,他是温和的好好先生,他是知书达礼的儒者,他是文质彬彬的智者,他又是沉默坚强的男子汉,在大多数时候,他是温和善良的,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满腹经纶。在危险面前,他又变为勇士,无所不能。

这样的人算得上完人,是真正的“人上人”,可是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我不敢说。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我困惑过,苦恼过,追寻过,却始终无法参透。但,一触摸到《论语》,我的心就清醒了,仿佛被清泉滋润过。我开始懂得:

真正的智慧从不外露;

宽容的胸怀海纳百川;

温和的性格没有敌人;

勤奋的学习受益良多;

坚强的支柱来自内心;

真正的君子早已存在于内心之中!

【第2篇】

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场白。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我明白了孔子在学习中,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巩固起来。我在学习中,不应该学过就忘记了,也要向孔子学习,注重温习,这样知识才能巩固起来。同学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也不和同学争吵,这样我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小心而诚实,对人要有爱心,亲近有道德的人,做完这些后如果还有空闲,就用来学习吧。”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要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做任何事情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还有空闲,不应该沉迷电脑游戏,就用来看书学习。

《论语》不仅使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学习,做人。《论语》这本书,为我们打开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大门。

【第3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论语观后感(篇5)

《论语》是一本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荐,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习爷爷曾读过的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然而我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这句话让我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狐朋狗友,不宜接近。这句话还让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坏。

《论语》这本书中的道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对人、对事惜惜相关。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中还有更多道理要我学习和理解。

论语观后感(篇6)

这个社会很浮躁,言行不一之人屡见不鲜,因而有了猜忌,有了误会,进而慢慢升华为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点一点地丧失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着尊敬长辈,珍惜着两小无猜的发小情谊,甚至想着要报效祖国等等……但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人已经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最初的情感,那些曾经念念叨叨的理想也早已渐行渐远!

春节期间,一位年过七旬老人在女儿家门口寒风瑟瑟的过道上蜷着,靠着好心人的施舍度过了三天两夜,而老人的女儿却不闻不问,最后,老人在社区人员的帮助下,向法院起诉!看到这个新闻,我们愤慨的同时是否也该自省:我们是怎么孝敬父母的,我们的行为与我们平时所敬仰的有没有相符?

不仅是合父母,恋人,还适合朋友之间!每个人都会到了羞涩的年纪,避不开感情的事,对恋人,无需太多不切实际的承诺,爱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朋友,失意时对其不离不弃,得意时劝其戒骄戒躁,而不是只会背哥们义气!

个人的力量可以很小很强大,关键是是否付诸行动!

读《论语》,了解其字面意思是必须的,其余的各种感想,因人而异。但它确实是一个文学艺术的瑰宝,值得以神圣的态度去阅读!

论语观后感(篇7)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

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一定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棒!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论语观后感(篇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人生事业有所成立,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对各种意见、说法泰然处之,到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其实是孔子的自述。他用简单的几句话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在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粗略的生活坐标。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事情要做,它应该了解真相。每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一步一步地前进,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不超越当下,随心所欲。

青少年是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此时,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我们能迅速消化吸收任何知识,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而此时的我们对社会没有全面地认识,也没有深刻地了解,我们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娇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光芒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

这是我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所形成的认知,对此我们毫不怀疑。直到我们20多岁进入这个社会,我们才发现这个社会是如此的现实,所有的丑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断地与社会磨合,磨合之后,我们可以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取得成功的事业。

到了四十几岁,我们早已成为了一个“老油条”,形成了自己最终的价值观与处事原则,不再被迷惑。50岁以后,他开始变得豁达起来,逐渐达到了自由意志和遵守规则的境界。

这就是人的一生,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人生的最终境界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没有前几十年的生命积累,就不可能达到极致。

论语观后感(篇9)

读完《论语》,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感动,因为《论语》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平静之中。读完了《雍也篇》,也令我从中获益匪浅。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最为简单而真挚的东西。

《论语·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对于颜回所作的3次评价话语。可以说,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颜回,从这三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从这一句,我们就能看出颜回的好学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奋好学者,孔子却说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好学者了,可见颜回品德是勤奋好学,而且在失败时不会迁怒于人,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败找出无数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只有不迁怒,不贰过,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成就大事业。

第二句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看来,颜回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一个大贤者。他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地方,食物仅可以勉强果腹,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质的贫乏为意。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为自己所处的情况所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才会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因为这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在现今时代,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如同颜回一般的安贫乐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而这句话正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句话的意思是 “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即使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着孔子的教导,并且“其心三月不违仁”。从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仁心的修养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时间的中国如同卷入了灾难的漩涡之中,先是干旱,接着又是玉树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大家开始呼吁捐款捐赠物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每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十分重视公益事业,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业,想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公益慈善事业,我想说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只是在灾难发生之际,我们才开始关心弱势的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们有所尽力,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爱心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读《论语》,就如同是与圣人在对话。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可以穿越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观后感(篇10)

几天前在一个同事那里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顿时起了兴趣便借来看看。《论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言行,虽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先进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而儒学的经典旨在突出“仁”,所谓“仁”就是胸怀仁义、宽容大度、从容不迫。因此《论语》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义”,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品质他就可以叫做君子。“君子”在《论语》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么什么叫“君子”呢?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孔子又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优可惧的。”

其实孔子的标准看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切实做到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但在如今这个繁杂的世界里名利的牵绊已让我们失却了面对内心的勇气。

虽然我们不能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成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修养和层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犹如我们生活中排队购物,虽然排队会耽误我们一点点时间,却维护了公共道德和秩序。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钻小空子,贪小便宜。所以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关于君子和小人,孔子还有一个论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够团结周围的人,却并不会结党营私,而小人正好相反。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一句成语,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君子的信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崇尚实干的,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君子的诺言也是行动的诺言,做得到才说得出,说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论语》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么一点点,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进作用。“道不远人”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永远在我们内心深处,但是绝大数时间我们却向外求索。君子在我们心中,小人也在我们心中,我们努力的在外界寻求君子的时候却忘了自己内心世界也藏着一个君子。

而我们刚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于君子的探求应该是什么样呢?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也是君子的人生理想,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惦记的是法度,是自己的自身修为,是天下的仁义。

因此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实现自我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树立好理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做起——修身。通常来讲就是要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经验积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这传统的理想当中“修身”是最为基础的却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对我们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讲,怀揣理想,挥洒青春和激情是我们修身的开始。

论语观后感(篇11)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古代经典。在此书问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本惊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颠离重流的今天,在全社会倡导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全民素质的今天,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导自己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在细读和品味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论语》之后,感触颇深!先就其书而言,“论语”的“论”字读“伦”音,“伦”字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是“辈、类”;第二种是“条理、次序”;第三种是“人伦”。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经很深刻了,体现出了一种最基础、最根本、最源头、最本质的“伦”字。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所以人应该讲究一个“伦”字,即伦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来探究,他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圣贤和万事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学说,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生平坎坷,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成长与母亲颜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他11岁跟随鲁太师学习周礼,19岁已经掌握了被总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并逐步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人生观是听天由命,积极投身于社会现实,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以得民安民为出发点,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军事思想是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

本书中,孔子重点阐述了关于学问、为政、礼乐等方面应该遵循的道理。在关于“学”的问题上,他认为学固然有学书本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做人、学礼乐、学从政、学生活等,他不主张死啃书本,更多的喜欢社会生活实践。在从“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孝敬信勇是为政之德,圣贤君子才是为政之人。同时他论述了礼乐之事的得与失,指出了礼乐对于为政的重要性。

本书用经典的语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也许应该是我们涉世之初作为人所必须清楚的最基本的处世之道。做人?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个怎样的人?做事?做什么事,应该怎样去做事?应该是我们永远追寻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理想境界。“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高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相反,什么样的行为也同样会折射出你最本质的思想。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给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发展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保持思想的稳定,形成定性和纯洁性,发展相对的平衡性,给思想的净化找一个支点,应该是每个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阐述的哲理、倡导的观念去工作、学习和生活,并用以为人处世之道,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在读了论语之后,在深刻体会了很多的道理之后,我想就如何提升领导力,我想从简单的做人和做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应以做人为本。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工作岗位,人的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形成的人格魅力应该是无形的领导力。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会产生相应的领导效应。领导在很多场合是受人瞩目的。换句通俗的话说,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群众的眼光,大家在看着你,看你是怎么做的人,怎样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镜子,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继而会产生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会巩固你的领导力。所以,第一点就是要率先垂范,做群众的镜子,给群众树立榜样。

第二点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对待群众的工作态度,也就是与工作伙伴(可以是上级领导、同事、或者是下属)相处的环境所产生的工作氛围是怎样的?这种工作氛围应该是用领导力来打造的,和谐的团队是体现领导力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倡导快乐工作,工作的快乐应该是源于和谐的。如何来营造和谐,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论语中所阐述的很多潜而易见的道理,蕴涵的深刻哲理来处事。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大小事情。

论语观后感(篇1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要学会取长补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告诉我们品德好就一定会有朋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非动”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句名言,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孔子在《学而第一》中说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快乐的人生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去温故旧的知识,就会感到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气,这就是一个君子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获得快乐: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不要有畏惧的心理,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难题。就像解答奥数题,总是从最简单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当你解开难题的时候,快乐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这时学习不也变得快乐了吗?

我们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把每一件事都当成快乐的事去做,那么你就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