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

发表时间:2024-08-17

如果你想要入党,必须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是每一位要入党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新时代有远大抱负的青年,自发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没有优秀的入党申请书范文可资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1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2

1.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一、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不熟悉,缺乏欣赏的兴趣,本单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好奇心在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以把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之后,最好就直接播放昆曲《游园惊梦》或白先勇策划、苏州昆曲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也可以请一两位懂行的人与学生座谈,说说昆曲何以让他们着迷

二、在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人文内涵时,可以把该剧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两者都是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的是“情”与“仇”(家族)的冲突;而《牡丹亭》则是“情”与“理”的冲突这个“理”是封建旧礼教之“理”“情”在与“理”的斗争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超越生死的顽强和坚韧

三、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介绍一些中国戏曲在程式与行当方面的知识这一方面,不宜脱离剧作本身做系统介绍,否则学生可能会觉得繁琐而枯燥最重要的介绍点应该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抒情诗的关系,结合“游园”指出其中的抒情诗成分及其为戏曲增添的动人光彩课内关于“牡丹亭意象”的论述,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详尽解剖

一、在《牡丹亭》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剧作的意义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年代其时,东南半壁自明代中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颓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振兴一时,很快又跌入低谷都市的出现和经济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富人”,过度的享乐欲望刺激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转向文化创造,戏曲空前繁荣在这种形势下,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越发显示出它“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作用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崛起,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肯定个人主体的意义,因而引发了个人欲念与官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冲突对汤显祖有很深影响的泰州学派是源于王学而又卓然独立的一个“异端”,其代表人物王艮主张“能否解决百姓日用”为衡量“圣人之学”的标准他还说,“立本”必先“安身”,而“安身”就是吃饱穿暖李贽比王艮走得更远,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公然反对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的驱动泰州学派的兴起,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市民意识,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社会的巨大变迁、理学与勃然兴起的个体意识的冲突,在戏剧舞台上展开了被压抑的个体想像空间,他们的憧憬与挫折,艺术地显现出一种追求个体幸福“九死而不悔”的奋斗精神

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这种以情抗理的精神,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原欲”的天然合理性来对抗的禁欲主义有某种相似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初期,原欲以赤裸裸的面貌出现,直到莎士比亚时期,才升华为美的情感而在以汤显祖为高峰的中国明代戏曲中间,经过文人的精心修饰,肉体享乐已经得到升华,带上了一种超越肉体、超越功利的哲理色彩正如汤显祖在谈到《牡丹亭》时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进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二、领会中国戏曲的抒情性特征我们在观赏中国戏曲的时候,常常感到它同西方戏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慢”西方戏剧从古希腊时候起,就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当时,要求一个下午要演出三部戏剧,每一部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后来,虽然有所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小时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戏剧需要完成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全过程,因此,就有了“紧张性”“紧张性”构成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戏曲是市井生活的产物,起初只是一些抒情诗词的唱段,而后逐渐发展成故事的片断,尔后,由于文人的介入,故事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致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抒情段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戏剧的总体布局、故事的起伏跌宕显得不那么重要为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牺牲剧情的紧张性,是中国戏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欣赏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西方戏剧的欣赏中,我们要着重它的总体布局、情节和人物性格冲突;而在欣赏中国戏曲时,应该更重视细部的精微赏析,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它们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之所在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中戏剧性比较强的一出戏它有“爱得死去”“爱得活来”和“爱的完成”三部分,勾勒出这部戏的大起大落但是,把这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从头到尾演完需要十个小时以上白先勇策划的新版,也要演三个晚上(每晚两个半小时左右)对于现代人而言,要把它从头看到尾,是很困难的而且,由于时间的拉长,戏剧的进程就比较缓慢,缺少欣赏西方戏剧的那种紧张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革命现代戏,大大压缩了演出时间,从而使紧张性大为增加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怎么办?设想把《牡丹亭》压缩到三小时以内,这肯定是很不妙的因为必须牺牲许多精彩的抒情唱段和舞蹈至今还没有人敢于做如此的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是否必须像西方戏剧那样把紧张性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中国戏曲经常以“折子戏”的形态演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情节的短缺而感到无法欣赏原因就在于,它不以情节的起伏取胜,而是以抒情性见长对于中国戏曲的欣赏,总体结构和情节故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整体语境中的细部结构、语言、音乐和动作等等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欣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并不是沉湎于个别细节,而是通过总体与局部、背景与细节的反复循环,寻找细部的多种意义

三、体味中国戏曲中抒情段落的“意境”王国维先生说:“元曲最佳之处,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宋元戏曲史》)西方戏剧基于主客二分的哲学理念,在抒情的部分往往是直抒胸臆,用喻讲究间离效果和戏剧性张力;而中国文化传统较为强调天人合一,影响到诗歌和戏剧的抒情部分,比较重视创造物我两通的艺术化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春闺幽怨,都是在赏花过程中,与感叹花的命运渗透在一起牡丹、芍药、梅花与青春少女的情怀交融无间,构成脍炙人口的“牡丹亭意象”

一、对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夜幽会》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想一想,“月夜”和“春花”在表现人间情爱方面各起了什么作用?

月夜与春花,作为两部戏里情境的构成部分,对剧情都起到了强有力的烘托作用,它们都令人联想到剧中所要表现的那种美好的爱情但是又有所不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者仿佛并不重视月亮作为纯洁少女的情感的意象作用,他为了突出戏中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有意识地表现罗密欧或朱丽叶同“月亮”的间离,甚至用贬低月亮这一意象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美好情怀(例如朱丽叶阻止罗密欧向月亮起誓:“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我指着什么起誓呢?”“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的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在这个例子中,朱丽叶把月亮同罗密欧的身体对立起来,而强调她更相信罗密欧的身体这是西方把自然与人看作二元对立的观念的一种美学表现而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天人合一的,情与景的交融无间,在《牡丹亭》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是两部戏剧的区别点之一

二、当代昆曲艺术家曾多次出演《牧丹亭》,他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与本剧相映成辉,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有条件的话不妨找一些磁带、光盘来欣赏,体会其中的美

三、以《牡丹亭》为例,并查找有关资料,说说“生、旦、净、末、丑”各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特征

关于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解释,可以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这个题目容易陷入繁琐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同学来说,难度较大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结合杜丽娘和柳梦梅只讨论一下“旦”和“生”中的“闺门旦”和“巾生”的特点

四、你知道中国的昆曲为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尝试课后搜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报告或组织讨论

关于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料,在有关中国戏曲史的著述中都可以查到建议使用白先勇策划的《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关于昆曲何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也有一些说明

吾朝杨用修长于论词,而不娴于造曲徐文长《四声猿》能排突元人,长于北而又不长于南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髑髅之根尘,提出傀儡之啼哭关汉卿、高则诚曾遇如此知音否?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尘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张公无以应

夫乾坤首载乎《易》,郑卫不删于《诗》,非情也乎哉!不若临川老人括男女之思而托之于梦梦觉索梦,梦不可得,则至人与愚人同矣;情觉索情,情不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化梦还觉,化情归性,虽善谈名理者,其孰能与于斯!张长公、次公曰:“善不作此观,大丈夫七尺腰领,毕竟罨杀五欲瓷中”临川有灵,未免叫屈

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斡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不与耳古今高才,莫高于《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则五经递广之,此外能言其所像人亦不多左丘明、宋玉、蒙庄、司马子长、陶渊明、老杜、大苏、罗贯中、王实甫,我明王元美、徐文长、汤若士而已若士时文既绝,古文、词、诗歌、尺牍,玄贵浩鲜,妙处伙颐然禀胎江右,开乳六朝,赪槽粉肉,响屟板袍之意,时或有之至其传奇灵洞,散活尖酸,史因子用,元以古行,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栗;而安顿出字,亦自确妙不易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穷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沈,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柳生见鬼见神,痛叫顽纸;满心满意,只要插花老夫人眢是血描,肠邻断草;拾得珠还,蔗不陪檗杜安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半言难入陈教授满口塾书,一身襶气;小要便益,大经险怪春香眨眼即知,锥心必尽;亦文亦史,亦败亦成如此等人,皆若士玄空中增减圬塑,而以毫风吹气生活之者也然此犹若士之形似也而其立言神指:《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况其感应相与,得《易》之咸;从一而终,得《易》之恒则不第情之深,而又为情之至正者今有形一接,而即殉夫以死,骨香名永,用表千秋,安在其无知之性不本于一时之情也?则杜丽娘之情,正所同也,而深所独也,宜乎若士有取尔也!至其文冶丹融,词珠露合,古今雅俗,泚笔皆佳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乎!若夫绰影布桥,食肉带刺,冷哨打世,边鼓挝人,不疼不养处,皆文人空四海、坟五岳,习气所在,不足为若士病也往见吾乡文长批其卷首曰:“此牛有万夫之禀”虽为妒语,大觉心而若士曾语卢氏李恒峤云:“《四声猿》乃词场飞将,辄为之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其相引重如此予不知音律,第粗以文义测之,虽不能为周公瑾,而犹不至如马子侯僭加评校,以复两张、新汤之请,便即交付一语若士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一绝:“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持此作偈,乞韦驮尊者永镇此亭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护之也天启癸亥阳生前六日,谑菴居士王思任题于清晖阁中

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传奇敷演备受礼教约束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怀春慕色的故事,她因情成梦,因梦成痴,又因痴而亡然而死犹未已,一灵不灭,继续在死亡里追寻到梦中情人柳梦梅,最后又还魂复活回到现实世界,排除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剧作,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彩精光,无戏伦比

这个幽奇绚丽的爱情故事,从古到今,倾倒众生,令人如醉如痴它当时甫一出现,立即掀起剧坛的旋风,沸沸扬扬明清以来,改本续书屡出不穷,其他评点、转引、模仿者,更是不胜枚举而在明清妇女界造成的热烈反响,尤为惊人传说中俞二娘、金凤钿、冯小青、商小玲等这些多情女子都因《牡丹亭》感伤殉曲以死,更使戏里戏外,不知凭添多少传奇外的传奇,成为古典剧坛的奇事异象

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谓“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的说法,正说明《牡丹亭》的问世标记着古典戏剧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此中国文学才真正产生了一个不朽的爱情故事,足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辉映

近代以来,透过《牡丹亭》在西方的表演传播,已造成国际盛况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是《还魂》之作才使汤显祖得以传名;而在昆曲已被联合国宣布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日看来,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国戏剧得以世界扬名,意义尤为重大深远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时跨代的轰动奇迹,邀致跨国跨文化的专宠殊荣?《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里?汤显祖透过《牡丹亭》到底传达了什么重要的讯息,足使世世代代的人为之动心动容?对于这个答案,历来说法不可胜数,正足以说明这个作品的涵蕴丰富,叩之无尽但异中有同,说到《牡丹亭》的魅力,众说不约而同都归结到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情至”的言谈: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这一段话一再被引用作为了解汤显祖思想与《牡丹亭》主题的锁钥,这是不错的只是这段话说得实在精省,多数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牡丹亭》的了解始终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中兜圈,乃无法同时产生另一种出乎其外的鸟瞰式的全盘视野,以作为内缘视角的支援,扩大我们对这个作品的感知意识如果一旦我们愿意转移观视的角度,就会发现入口原来近在眼前换言之,既然《牡丹亭》是一个爱情神话,那么就从神话的观点去解读它,应该是合理又自然的道径了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是一种灵魂的冒险我们若透过神话大师乔瑟夫·坎贝尔的神话论述来了解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便可以发现其中隐喻的深层结构讯息神话原是人通向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现实社会和谐的指南在《牡丹亭》故事中,杜丽娘由生活在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启蒙、经历梦境而到死亡与复活的过程,已构成英雄历险的神话原型完整模式它与成长危机的原型冒险具有相同的涵义,比喻青春期的心理转化与精神成长

杜丽娘在面临少女适婚年龄的人生重大门槛之际,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开启了被礼教封闭的心灵,自然之美与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对照并呈中,她深深意识到生活在礼教荒原的生命危机而已然被唤醒的灵魂是不会再甘于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场春梦中再度经历“性”的启蒙杜丽娘的情欲启蒙,显然是礼教压抑下心理与生理的爆发,却激引她通往发现与追寻自我之路有了这番花园之梦的内在体验,从此杜丽娘再也不是原来的杜丽娘了

她感受到爱情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类最美妙的经验原来真正的爱情是一种内心的触电,一种致命的掳获感,而且真爱只为那特定的人鸣响这就是她梦中的亲身体验,对她而言,梦中之爱完全是真实的与惟一的,因为那正是心中所爱,无可比拟从此她拥有了自己的爱情,拥有了自己的感觉,也拥有了自我的个体意识,一个内在的世界灵魂之爱的体验是无可取代的,她是再也不可能安于父母与社会的制约安排了但在礼教垄断的荒原上,是开不出生命热烈的情花的;得不到真爱的满足与希望,杜丽娘的生命,似乎真的在荒原上枯萎了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看似玄虚,底里隐藏着看不见的存在的真实,这就是“理”无“情”有

在神话中,死亡是冒险的英雄寻找灵魂之泉常常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反面看杜丽娘之死可视为对于荒原的抛弃,自我保存之道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在死亡中杜丽娘保全了她的爱情,她的感觉,她的经验所以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与信念死亡在这种情境下乃变成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危机与困境逃遁的出口在相对的意义下,死亡又是冒险追寻的入口像所有的历险英雄一样,她必须进入不测的黑森林,降到地狱──黑暗的深处,与毒龙搏斗,杀死心中的恐惧,增强信心与勇气所以她以深情通过地狱的审判,再度确认肯定梦中之爱,并且获得追寻真爱柳梦梅的自由通过这一心理转化的杜丽娘,开始展现行动的能力在找到柳梦梅之后,她变得主动而大胆爱情追寻的结果,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爱的满足,杜丽娘终于寻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爱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机,但这还不是她历险之旅的终点

在神话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转化,也是杜丽娘为跨越门槛回生的必经之途杜丽娘必须在爱情中重新复活诞生,从黑暗走入光明,归返曾经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为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的本质是向阳的生机,是福赐、和谐与光明一如多数追寻神话中复活归返的英雄,杜丽娘在寻求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与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人格,从狂野的热情中化生出慈悲,将爱的福赐带回世界,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与生机,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这是爱的救赎,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真爱的精神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与开放,必须能够包容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必须死而复生的意义,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话意涵是青春期的内在心理转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门槛,与对新世界的精神意识的觉醒所以复活后的杜丽娘,显现心脑合一的成熟人格,展开由柳梦梅代理的寻父之旅,即意味着爱情寻求回归父亲所象征的社会精神秩序,创造个人与社会的二度和谐

但死固难,生亦不易在英雄冒险的最后这段旅程,杜丽娘还必须继续奋斗,为自我爱情争取存在的合法性先婚后奏构成另一重崎岖,但却是英雄再度必须通过的险径,因为杜丽娘必须以自己的信心勇气独立完成理想之爱的追寻与结合,以个人的方式,而非妥协,挑战传统教条专制,赢取社会的承认,才能真正彰明至情真爱的胜利惟有如此,杜丽娘的爱情历险才到达真正的终点与理想

神话纯粹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与梦的同源,也是人类内在共通的语言神话使人了解自己的存在,帮助人渡过生命危机,解放人的思想,在个人与社会间建筑桥梁,维持生命平衡神话实在是人类的永恒故乡,尤其是美丽的爱情神话,更是所有人性共同的梦想这种潜隐的永恒的神话辉芒,应该就是《牡丹亭》神秘魅力的来源,叩动无数心灵的呼唤从神话的入口阅读《牡丹亭》,的确更能契应此剧作深远的精神意义,了解“情至”高阔博厚的生命境界

《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如汤显祖在《题词》中所言,是有所本的其中有关离魂、还魂、人鬼恋等奇情异事,受到志怪文学传统莫大的影响而最直接的渊源是来自《杜丽娘慕色还魂》的话本故事不可否认,《牡丹亭》剧中的多数重要关目、主要人物、题诗与宾白,都从这篇话本采来不过偏向志怪幻奇趣味的朴实话本只是胚芽,全靠汤显祖以“情灵”生命相灌注,以“意趣神色”相授受,才得以脱胎换骨,摇身一变变为艳冠百戏的警世杰作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展示了两个特点,一是表现穿透生死的至情生命活力,一是因此形成契应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与意涵话本的杜丽娘故事初胚虽然已累集了若干长久以来的灵异积淀,并无法真正显现神话的邃光惟有经过汤显祖的至情再造,《牡丹亭》才能够将之发展提升为与神话秘义内气潜通的有意味的形式,大放异彩这的确得力于汤显祖“情至”的观念所开拓出来的生命视境

“情”是汤显祖的人生思想与戏剧创作的核心汤氏在宋明理学与拟古流风当道的时代,特立独行,以情立说,强调“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才是生命的本质真源他的“贵生”之说,就是主张在“情”的此一感性本质与价值上,尊重生命,解放人性,重视个体而从他的“情观”推及创作,戏曲正是人情感于幽微而自然生发的啸歌与动摇,故感动人心莫过于戏曲他之创作玉茗堂四梦,莫非“为情作使”尤其《牡丹亭》一剧,更是真正体现他“情至”之作所以他能洞察杜丽娘存在中的死亡,死亡中的存在,以及再生的机意

爱情本为人类最激烈而又最精微的经验,它的深刻性会激发出生命全部的原力能量,启发人感情、心智与性格的成长爱情的追寻,与其他人生理想的追求无异,同样足以表现崇高的人性精神,成就生命大事业但传统礼教规范是一种偏重社会功能与服从理法权威的统一专制,个人生命与爱情全遭漠视压抑,视为洪水猛兽,青春被阉割“存天理,去人欲”的二元对立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失去生命内在的联系,造成精神失血与死亡,这才是人类最大的危机汤显祖在当时理法称霸的现实社会,高唱“情至”的浪漫异调,深意正在于以“惟情”的生机灌溉“惟理”的危机只有至情能够带来爱的救赎

从《牡丹亭》神话解读透视汤显祖的情观,由杜丽娘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境界,实呼应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内在精神抒情美重视个人感知生命的活动,肯定主观的内在经验之独立自足,并以内化的感性经验所形成的心境观照为美感的价值与意义所有伟大的抒情诗人,莫不是因为他们所流露在生活感受中的个人内在情性气质与心灵的丰美而为世人赞颂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即被赋予强烈的个人生命感与自觉意识她的梦里梦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莫非为情她的一切活动都缘于她对自我与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个人情感经验的肯定坚持情是她的生命原力能量的核心,所以她的真情穿破梦幻,她的深情渗透地狱,她的至情征服人间她的爱情冒险旅程,乃展现出吾情一以贯之的整体经验意义与精神风格她的情不是偏狭的,而是活性的,所以才有发展与成长生机遂在自我肯定个人的情感价值之际,更能涵泳世界,扩充情感与心智的辽阔视域,成就洋溢英雄特质的生命境界这种浓缩个人与世界于二度和谐的情感模式,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与完美性的生命境界,其本身即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理想,抒情美所追求的极致之美

作为一个剧作家,汤显祖之发现与重塑杜丽娘,正是慧眼识英雄而杜丽娘的情至精神境界,也彰映着汤显祖的抒情灵视的慧觉与他的文化理想汤显祖“情至”思想的特色,不在于“情”“理”对立,而是以“情”注“理”,创造人性与文化的完整和谐《牡丹亭》在瑰丽幽奇的抒情意境中,融合了荒.唐滑稽的欢快气息,诗意与谐谑、崇高与低俗的风格杂糅统一,正足以喻示汤显祖理想中的有情世界,是一种丰厚活跃的喜剧视境

《牡丹亭》的神奇魅力,来自其内涵冥合神话秘义与抒情理想的交响基于这种体会,“青春版”的整编,主要目的就是再现原作的此一艺术精神,以掌握爱情神话的脊骨与经营其发展的抒情节奏为首务在语言方面,也绝不轻易改动,以完全保留本来面目为原则;有时为了剪接连贯的需要,容或略有移动修饰,也只在微许之间,并不影响原貌风格

《牡丹亭》原作55出,在情节结构上,主次线索分合交织,由一而二而四,逐渐再聚变为二为一,交错中脉络仍见分明“青春版”的整编,为了配合三场演出全本故事,删为27出,平均分上、中、下三本第一本从《训女》到《离魂》,除了因应情节进行的需要,增加《言怀》与《虏谍》两出过场,基本上完全保留既有《牡丹亭》一本表演版的典范与精华,敷演杜丽娘慕色而亡的情事

第二本从《冥判》到《回生》,杜府开始分线发展,但主轴在叙述杜丽娘死后追寻到梦中情人柳梦梅而再生还魂的经历这是爱情发展实现的重要阶段第三本从《婚走》到《圆驾》,二线复合,主戏在演出杜柳新婚与寻求全家大团圆的周折过程如此安排,上中下三本,从“爱得死去”“爱得活来”到“爱的完成”,终于征服世界,可说将爱情神话的主脊,凸显得非常清晰这三层结构串联,白先勇先生美其名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更足以彰着爱情活力出入梦幻死生的奇迹与其精神提升的进程

在大体结构的通贯显豁之外,剧本整编还重视每一本的独立内容与效果的经营,考虑到三场都必须做到好戏连台的相关问题如第一场戏主要是继承传统,已经过千锤百炼,自然精彩第二场是男女主角人鬼相恋的罗曼史,也当然充满情趣到了第三场,我们也力求精彩到底,加强新婚燕尔之情与团圆之前的曲折戏剧性,使张力在结尾高处也能凝聚不散因此,为了达致这种效果,从部分到整体,都需要形成有机联系,使主从、轻重、浓淡、冷热、显隐、远近、高低的调配应合都显得曲线玲珑有致、气韵生动于是,配合舞台表演,我们所做的安排与考虑有几点值得一提

首先是增加柳梦梅的戏份,使与杜丽娘的戏份接近;故而在第二、三场中,男主角有吃重的演出,尤其将《拾画》设计为男游园,以与女游园相互呼应其次是具有神话仪式意义的《离魂》与《回生》都透过舞台设计加以强调,造成视觉特写的神奇效果再次是配合灯光与身段设计,着意在《婚走》制造一种春江花月夜的浪漫惟美氛围,载歌载舞,庆贺新婚接着的《如杭》也注重表现新婚甜蜜喜悦的情浓此外,《冥判》的重排,相信也足使人耳目一新

最后,在整体的编排上,我们也注意到,潜伏的战争危机这条分线,其实是与爱情神话这条主线相对相呼的,足以自成意义,并非只为杜宝的异动服务而已战争与爱情的相对,唤起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联想,益加烘托出在战火阴影下人间情爱的光泽辉润,弥足珍贵而李全夫妇的最后抉择,竟为了爱情而放弃战争,则又微妙地呼应了爱情的主线爱情与战争在情节结构上若即若离的回荡,饶有微意,引人思味

剧本在整个戏剧表演活动中只是开始的起步,编剧的观念与理想,以至对于整体美学风格的视野,则有待舞台表演的体现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剧工作,从开始到定稿,剧本不断一改再改,集体讨论往往到深夜才散又由于牵涉到与舞台表演的互动,隔海沟通,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难缠,好像没完没了最后的定稿,是经过双方多次磨合的版本由享受的观众变成幕后的制作参与者,才实际体验到戏剧表演事业背后的艰难多磨,从准备的千头万绪到真正公演,这期间不知投入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时间,真是一戏得来不易但正如汤显祖所说的甘于“为情作使”,大家一心一意只想打造出一出梦想中的《牡丹亭》,又何怨何悔!在这种热情的召唤下,相信青春版《牡丹亭》必能将昆剧秾丽、优雅、空灵、精致、洗练与沉着的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再次醉入古典文化惟情惟美的好梦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创造了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树,以及杜丽娘为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焉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两人爱情它又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丽与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芍药娉婷娇娜、风姿绰约,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誉为名花双绝,清香流溢艳压群芳亭名牡丹,栏为芍药,正是以其姹紫焉红的风姿意象让人想像杜丽娘青春的美与丰盈,她的爱情艳异丰满、富有生命力

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多姿与牡丹亭、芍药栏同时出现的是柳枝、梅树,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信物,也是杜丽娘、柳梦梅梦中爱情的寄托柳枝、梅树,同牡丹、芍药都是历来诗人爱咏之物,这些意象早就浸润了丰富的诗意诗性,“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杨柳岸晓风残月”,“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红绽雨肥梅”,“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许多细节呈现的戏剧意象都是风雅之至,像梦中幽会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而那书生手执垂柳半枝,情邀以诗赏柳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

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戏剧动作的依托与生发者它托物寓情,连连生发剧情,又细针密线前后勾连,使杜丽娘的内心动作像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的个梅根相见”她自描春容,手中“垫青梅闲厮调”,题诗“不在柳边在梅边”她伤春而死,哭嘱“葬我于梅树之下”,将春容画卷藏在湖山石边直至柳梦梅拾画于石边,她回生于梅根之下哪怕杜、柳人鬼幽媾,两人的饮酒果也是青梅数粒,以见“酸子情多”

层层叠叠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个意蕴丰富、审美独持的“牡丹亭意象”而牡丹亭意象最早起于梦中,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正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是汤显祖“情”之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这是汤显祖的杰出创造在汤显祖之前,有《琵琶记》《荆钗记》以一物(道具)勾连全剧,在汤显祖之后又有《玉簪记》《桃花扇》《长生殿》以一簪一扇一殿创造戏曲意象、串连剧情、寄托寓意但是像《牡丹亭》那样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来创造一组富有诗意、审美意蕴的戏曲意象,生发剧情,深化寓意,以“牡丹亭意象”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学观,这是汤显祖的成功,以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今日《牡丹亭》已成昆剧的代指与象征,而汤显祖也被公认为真正足与西方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戏剧家了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3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离家到南京学习,19留学日本,19回国,19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 “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后 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潜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比较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好处。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明白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超多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超多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厢濉泛屠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资料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问题: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请同学对以下字词进行注音和改错。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此刻,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那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就应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能够称之为“送来”,我在那里不想举出实例〔5〕。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⑤我在那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理解,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取,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取)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样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但是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理解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能够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必须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就应怎样办要“拿来”!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超多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此刻”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好处。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简单活泼,很搞笑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那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那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论证。比较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比较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5

“如果课文最后一段的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五句话八十二个字,作为全文的总结,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三、比喻论证──辅以“小品”

在讲析前面因果论证的内容时,涉及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我请一个学生上台配合我表演了这样两个“小品”:某人上门推销菜刀(进门就将刀尖对着主人,步步进逼着连说:“买一把”主人在惊骇之中只好买下一把)和大热天买卖西瓜(卖瓜人将瓜拿给顾客,顾客却推开不要,自己拍拍、听听挑了一个)。通过观看这两个小品,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是:前者的主动权在别人。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抛来”的语意与此相同;后者的主动权在自己。与“抛来”相对的“抛给”的语意与此相似,是一种并不出于强迫和恶意而输送进来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贸易交往。

在讲析拿来主义“它是什么(即‘怎样才是拿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由四个有些表演才能的学生上场,三个根据课文的描写依次表演“孱头”、“昏蛋”、“废物”的“小品”,并且在表演时创造一种后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另一位学生在他们表演完后分别给他们戴上写有“孱头”、“昏蛋”、“废物”字样的折纸做成的“乌纱帽”(以前也曾用过“高帽”,后觉得似缺少点幽默而改用“乌纱”这种折纸帽的做法可以在一些《儿童趣味折纸》类的书上学到),然后换一个学生上场,根据自己的评判,鉴别给这三人“颁奖(牌)”(牌子用适当大小的白纸或三合板制成,上面分别写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循名责实”之后,我请学生在笑噱之余,务必注意这里体现的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手上拿的是表示“本体”,头上戴的是表示“喻体”,要将这两者“对上号”,并且向学生讲清本体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及其表现。

在一问一答,学生们肯定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之后,我设计通过一声呐喊:“欢迎拿来主义!”由另一个学生高举着一面正面写有“拿来主义”,反面写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占有,挑选,创新”)字样的纸制旗帜上场(上场时可配以一段解放军或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孱头”、“昏蛋”、“废物”作“望风披靡”状,“落荒而逃”下场)。我指着旗帜反面问学生“这是不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特点(要求大家齐读课文中表现它特点的一段话来回答)?”学生们很快即能读出:“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即全文倒数第二段)”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发挥。

在讲析第二部分的最后,我安排了两个连线练习。一是在小黑板的左右交叉地写上:“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和它们的本体,让学生将喻体和本体相连;二是在小黑板的同左右交错地写上毛泽东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中的语录和鲁迅的语录,让学生将观点相同之处相连。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xx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7

3、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通过《说文解字》了解“美”的含义。

小结: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举例: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

提问: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

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

(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8

《拿来主义》是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实习报告网 wWW.SXw9.cOm]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鸦片 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精华与糟粕共存) 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赏析

文章《拿来主义》: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提示:

《拿来主义》深刻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文章采取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破有立,使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前半部分总结和批判了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揭露了帝国主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的侵略实质,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主义。后半部分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应采取“拿来主义”,在和恐惧害怕、虚无主义、全盘接受等几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中,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态度的。结尾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和建设新文艺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说里透彻,充满了辩证法。语言简洁生动,幽默风趣。

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的态度,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如何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原文:

拿来主义(1)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4〕,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5〕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6〕。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2)“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发扬国光”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4〕“象征主义”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5〕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6〕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7) 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8)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一、语文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吝啬(sè) 玄虚(xián) 国粹(cuì) 譬如(pì)

B.蹩脚(bié) 孱头(càn) 自诩(xǔ) 掘墓(jué)

C.磕头(kē) 糟粕(cáo) 冠冕(miǎn) 残羹(gēng)

D.存膏(gāo) 茅厕(cè) 徘徊(huái) 鱼翅(zh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古董 摩登 恬不知耻 礼上往来

B.羡慕 脑髓 残羹冷炙 栩栩如声

C.嘉节 唐皇  浑蛋废物  积重难返

D.剔除  给予  装腔作势  勃然大怒

3.下面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 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运 拿 挂 B.运 揣 走

C.送 捧 挂 D.送 拿 走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9

执教:xx市xx中学校 刘xx

点评:xx市xxx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xx

一、点击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问题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问题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问题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问题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问题8: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问题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问题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问题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问题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问题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问题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习题——(多媒体展示)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问题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点评】 排除法,巧理思路;小练习,一箭双雕

(一)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课堂小练习,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并初步学会使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二是深入领会“拿来主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10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11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 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 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 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六、课前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 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 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以写作背景导入: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蒋先生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东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