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汇总11篇)

发表时间:2024-10-02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

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

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课时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xx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改编剧本奖。20xx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作用:

(1)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大峡谷中,怒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

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2

本学期初中三年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到六月止,本期教学时间约17周,用三周时间完成新课(包括开学考试),十四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6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

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专题复习5月份约4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2周)

1. 古诗文专题复习(1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1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3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4

《西游记》:

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明)吴承恩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人物及性格特征:

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主要事件:

1、孙悟空大闹天宫;

2、三打白骨精;

3、车迟国斗法;

4、女儿国遇难;

5、真假美猴王;

6、智取红孩儿;

7、三调芭蕉扇等

阅读感受:

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串,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词串,展开想象,感受词串的意境美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引出课题

1. 小朋友,还记得《家》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背背吧!

2.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家”又大又美!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

3.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跟着《识字6》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一走,看一看,一起领略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词串,认识位置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语。

2. 指名朗读词串,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

3.在朗读中我们知道课文向大家介绍了“塞北”、“江南”、 “海岛”、“高原”,知道这些地方在祖国地图的哪个位置吗?(出示地图,相机贴词语)

4. 请大家再读读词串,一边读书一边看图,你能给每幅图找到相应的那行词串吗?找到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三、品读词串,理解感悟

1. 骏马 秋风 塞北

⑴塞北草原的秋天会怎样?(播放秋风声、马嘶声)咦,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秋风吹过茫茫的大草原,塞北大草原一片浑黄,一群群骏马迎着秋风飞奔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你能把塞北的风光读出来吗?

⑶学生练读。

2. 杏花 春雨 江南

⑴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⑵春雨使江南的大地慢慢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学过的识字,背背看!

⑶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细细的春雨飘洒着,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江南风景美如画,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秀美的江南吧!

3. 椰树 骄阳 海岛

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去,我们一起去骄阳似火的海岛看看吧!共同感受海岛独特的夏季风情!

⑵什么是骄阳?在炎热的海岛上有一种树却长得异常地繁茂,它就是“椰树”(出示椰树图片),椰树长得啥样?

⑶迷人的海岛吸引了许多游人,站在海岛上,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听着哗哗的浪花声,品尝着鲜美的椰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谁来读一读,用你动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美丽的椰树王国!

4. 牦牛 冰雪 高原

⑴最后让我们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去见识见识吧!认识它们吗?(出示牦牛图片)它们怎么能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活呢?你们了解牦牛吗?

⑵你能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吗?试试看!

5. 品读韵文

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光,读读看,喜欢哪儿就把那组词语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个地方的美表现出来?

四、指导描红

1. 认读本课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词串,搜集有关“塞北、江南、海岛、高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词串,运用词语

指名读词串。自由读一读,想一想,韵文的字里行间有什么规律?

⑴学生自主交流。

⑵老师小结:我们在朗读全文的时候可以把词串当成一首诗,一边读词,一边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不仅处处美,而且处处是宝呢!横着读,词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瞧!词串还押韵呢,江南的南、高原的原,韵脚是“án”。

小组赛读词串。

4.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欣赏了各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些外国的小朋友来我们中国做客,作为中国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哪儿介绍给他们?为什么?

⑴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用上课文里的词语选一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介绍,可以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能用上一些诗句就更棒了!(相机推荐:《敕勒川》、《忆江南》等古诗)

⑵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你能行!

5.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走遍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

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

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在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

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sWY7.COM

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

我们喜欢江南,也喜欢海岛;喜欢塞北,也喜欢高原。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美,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啊!来,看着地图,背背词串,把祖国装在我们的心中!

二、指导写字

1.小朋友把词串读得真美!相信你的字一定写得更美!

2.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大家可以这样试试看:

先整体感知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再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在心中记住这个字的模样。

小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岛”: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你先教什么呢?这个字是山字旁。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请拿出习字册临写吧!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写话:运用文中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8

初三语文阅读课文共有12个单元,每册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按照反映的生活内容,文学体裁进行编排的。第五册的内容顺序是社会生活,小说世界,古代生活;第六册内容顺序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散文,小说,剧本,古诗文。两册书教法课文有33课,其余为自读课文。第五册有三个单元的议,着重培养议的吸收和天达能力。第六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阅读,除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表达外,第五册重点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学习欣赏小说;第六册重点是结合体裁特点,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会背诵一些诗文,此外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学习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

写作,主要是学习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册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实践,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材料作文,有的是自拟题目自由实践作文。

初三这两个班的学生共有42人。两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男生比女生差,作文水平差,总体素质差。35班比之36班更差一些。但这两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成绩较好,思维比较敏捷。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基础,基础就是一所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打得不牢固,上面的建筑就立不稳。语文的基础就是语言文字。有大部分学生写文章错别字较多,语病较多,其原因就是没有过好语言文字关。那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要求学生对每一课的字词认真掌握;多注意词汇的积累;在写作中多克服错别字,并对其及时纠正;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通过这些方法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次是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知识。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第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 3部)。因此,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我决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课外书籍拿来借给学生看;原来没有开放过的'学校图书室,请求管理员开放;也要求学生跟其它老借着看。有条件的买一些来互相传阅,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

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注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与四季的分开等等。二是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文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文章内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阅读文章,一定要求学生能体会出这些内容。三是注意学习各篇的写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运用了较好的表达技巧。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吸取这些好处,以便迁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再次是加强写作训练。要加强写作训练,我认为可从三点入手:第一点是多观察,多积累(多积累前面己谈到)。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经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点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感悟得深,才发得快,发得猛。第三点是多练不公只是一个单元写一篇习作,还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周记,作文做到全批全改,评点得当,周记做到全批全改尽量做到有改,有批。

最后是注重培养学生其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表达能力的提高。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良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每分钟500字左右),表达能能的培养不公只是在课堂上训练,课余时间也可以搞,根据两册书中口语交际的安排,我计划每个星期用一个早自习,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演说。

开展书法爱好活动。这两个班的好我学生的书写较差,常言道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荣耀,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一种表现,我计划每个周用半节课的时间来高书法比赛,重点是钢笔字和毛笔字。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然后在课堂上来评。

培养欣赏能力。再好的美文,如果没有一定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课外和课堂相结合。课堂上多注重文章的分析,多读一些关于课内文章的文章;课外让学生多看文章,多分析它的得失。

教学进度,第五册预计到十二月中旬结束;第六册预计到五月中旬结束。教读课文一般每篇用2 3个课时完成。自读课文一般一个课时完成一篇。上学期预计用15个课时来复习。下学期用30个课时搞总复习。

复习是初中阶段知识的汇总和巩固,能否搞好初三的习工作是关系到中考能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出一个适合这两个班语文中考复习的可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那怎样来复习呢 我认为从四点入手:

一、从思想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是关键。学生不主动,只是被动地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复习好的,所以在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

二、以基础知识为主,不要搞一些偏题,很难的题。

三、研究解题的方式方法。

四、知识要分类,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总之,在本学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要做好让他们读高中的衔接工作,又要让他们回家到社会后学有所有。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本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们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对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多是语文课本中的难点。其难度在于,一方面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虚实结合,褒贬结合,语言风格犀利,学生们无法准确把握其中深刻的内涵。所以,理解本篇驳论文就更有难度了。因此,讲清背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个别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1.时代背景赏析语句。

2.了解鲁迅先生幽默讽刺与热情颂扬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课文导入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有一部的杂文集,名字为《且介亭杂文》,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这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学生活动:交流之前预习查找资料得出的介绍,了解名字的由来。

(二)环节二: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读起来是什么语气?题目有什么内涵?

学生活动:尝试读出疑惑、质疑的语气并讨论标题的内涵。

(三)环节三:寻找观点

教师引导:立论文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样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请从文章一二段中找出被驳斥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驳论文的要素并找到被驳斥的观点。

(四)环节四:研究驳论方式

教师引导:批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论据也可以针对论证过程,证明以上两者为错误的,进而论点也站不住脚了。本文采用了什么批驳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是作者承认“事实”,但是论据只能证明失去了“他心力”而不是“自信力”。从而证明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五)环节五:分析语句

教师引导:分析第一段三个“事实”,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讲究?

学生活动:由自夸地大物博到寄希望给国联,到求神拜佛,是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区分含义

教师引导:“自信力”“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是什么含义?

学生活动:自信力指信自己;他信力,即信别人,比如“国联”;自欺力指既不敢面对现实,又不自立自强,反而去求神拜佛,信神灵。

(二)环节二:明确观点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找出作者主张的观点。

(三)环节三:赏析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他们的自信来自于信仰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四)环节四:举例印证

教师活动:分别举例说出历苦干、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这组排比讲究顺序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举出各类人物的事例并从这组排比的递进关系中体会内涵。

(五)环节五:赏析词句

教师活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活动:分别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和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六)环节六:总结梳理

教师活动:总结驳论文的特点及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活动:分析、体会。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城市发展图片;

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xx-xx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

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邻里没有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周围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讽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讽刺的表现形式。

(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本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师招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

猜你喜欢